“治转提”专项行动助推兰州党员干部作风持续转变
原标题:改革自上而下传输热度 改变从下向上传递能量——“治转提”专项行动助推兰州党员干部作风持续转变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开展“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专项行动,不仅对“背手干部”、“挥手干部”、“甩手干部”、“伸手干部”进行严厉惩戒,还鼓励网民利用微博、微信平台开展“随手拍”,对窗口服务单位等部门工作人员“庸、懒、散、慢、混、卡”行为进行曝光。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对改革中存在的放权不到位、监管有缺位、服务出错位等问题进行深层次整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此外,随着“治转提”专项行动的持续深入,曾经存在的“上热中温下冷”的问题也得到有效改善,改革的新风进村进社,农村干部的作风不断转变,带领父老乡亲走出了一条条改革创新的致富路。
走进兰州市政务服务中心,显著位置“用我们百分百的努力,换您百分百的满意”等宣传语引人注目,彰显了中心的服务理念。这里是兰州市委、市政府面向社会公众办理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事项的派出机构,一至六楼覆盖着全市政务活动的办事窗口。
据悉,目前除兰州市房产交易中心和车管所的两个政务大厅外,兰州市逾37个部门的政务公开大厅都入驻这里,办理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事项298项,只要市民办事进了大楼就会一站式在大厅内办完所有的事项。“中心以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持续拓展改革‘获得感’为目标,全力营造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良好政务服务环境。”兰州市政务服务中心主任魏秀龙表示,“自‘治转提’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我们着力于持续落实‘放管服’改革方案,在推行模块化审批流程、服务重大项目、持续精简要件、促进创新创业方面都实施了不同的举措”。
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市政务服务中心采取“渐进式整合职能、融合式破除壁垒、集权式提速审批”的办法,推出了“四防”(防病、防撤、防堵、防腐)措施,以着力清除阻碍创新的“堵点”、影响创业的“痛点”和监管服务的“盲点”,打造“阳光审批”和“服务高地”。
在兰州市工商局工商办证窗口,市民陈永华拿着相关手续正在耐心等待。“以前办理相关手续需要在多个单位间来回跑。现在方便多了,网上预审后,将资料准备齐全,只需来工商局跑一趟,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工作人员也会特别耐心、细致地解答。”陈永华说。
采访中,某公司在此窗口换证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该公司下属的几个分公司当天同时在这里办证更名,4月10日提交,14日就领到了新证。
在市商务局窗口前,工作人员马立京告诉记者,“治转提”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兰州市商务局实行“模块化”审批,以有效防止“有病”项目进入审批程序。在此过程中,采取提前介入的方式,对有“疑难杂症”的项目实行“会诊”。当日,在“会诊”厅里,记者看到多个部门组织的会诊团在预审一个建设项目,发改、国土、水务、环保等多部门提出修改意见,指出完善补充事项。
市民政局首席代表郝一飞说,经常会有在临下班时赶来办手续的市民,会为他们办理完再下班,不能让他们白跑一趟。“有一次,我们还为一位残疾人加班开设‘绿色通道’。民政部门主要是为市民做公益性的业务,所以在服务上要做得更好一些。”
魏秀龙说,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工作人员设身处地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以办事群众的感受来促进自己的工作,自觉积极为群众提供业务咨询服务,真正做到了用优质服务让群众满意。他表示,下一步,要聚焦服务群众“盲点”、瞄准简政放权“痛点”、破除行政审批“堵点”,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做好行政审批“放、管、服”工作,最大限度缩减审批范围、缩短审批时限,用行政权力“减法”换取市场活力“加法”。
“治转提”专项行动“转”出基层干部新作风
如今,地处西北一隅的李家庄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以来,该村以开展“治转提”专项行动为契机,不断转变村干部工作作风。走进榆中县城关镇李家庄村,无论是纵横交错的水泥路面,还是随处可见的蔬菜大棚,抑或是农业示范园及其配套设施,无不体现着现代智慧农业的力量,彰显着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经营理念。
据悉,目前,该村推行“党建+”模式,通过强化领导核心作用,为全村发展保驾护航,推进“产业凝聚工程”。确定“党总支+合作社”发展模式、发展“支部+协会”村级发展资金、探索“党建+能人带动”模式。不断强化“双培双带”工程,深化先锋引领行动。近三年来,李家庄村还把3名致富能人发展成党员,并吸纳到“两委”班子或社干部中,把6名党员致富能人和25名技术能人聚在产业链上当先锋、作表率,提供技术和信息帮助,带动一户,拉动一片,增强群众“造血”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80”后村官——榆中县城关镇李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建文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带领李家庄村立足自身优势,不断创新发展思路,转变传统农业的种植模式。其中,榆兴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建设了300亩包括果蔬采摘区、大田种植区、生态养殖区等在内的日光温室种植区。同时,吸收当地农民进园区务工,每人每天可挣到100元左右的工资。“原来单打独斗,也不会使用新技术,现在加入高科技农业合作社了,以前一年挣2万余元,现在收入翻番了,生活越来越好了。”种了大半辈子地的村民陈吉宝这样说道。
现在“智慧农业”已经成为榆中县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特色亮点。此情此景,曾经前往该地采访的中国县域经济报甘肃记者站站长牛新建忍不住说,“这种集生态农业观光服务、农业生产与技术开发、结合现代互联网技术的智慧化农业园区,建立起了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大了农业产业融合,极大地节约了农业生产、运营、销售成本,可以说,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如今真正走在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前沿。”
李家庄村通过示范园区探索物联网和互联网在农业生产上的高度融合,充分利用农业物联网的智能农业监控、标准化管理、农业社交网络、农产品全程溯源等四大系统,完全保证了园区高效化、精细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更重要的是,全村686户2974人中,近三成留守青壮劳力都边干边学向新型职业化农民靠近,他们将成为推动农业生产的生力军,让农业真正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让农民真正成为受尊重得实惠的好职业。
“‘智慧农业’让农民尝到甜头,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让榆中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牛新建感慨地说,“我们真真切切看到了农村干部作风正在转变,不断发挥着先锋引领作用,真正体现出了‘治转提’专项行动的精神要义。”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超
( 编辑: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