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跨越再扬帆——白银公司建厂六十周年

21.10.2014  09:56

  60年前,“白银一爆出新天”。

  60年风雨兼程,白银公司出产品、出经验、出人才、出技术,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和甘肃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60年岁月峥嵘,白银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几代白银人始终胸怀实业报国的理想信念,谱写出了一曲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创业史诗。

  艰苦奋斗铸造“白银精神”

  回顾白银公司60年的发展历程,最鲜明的特征是艰苦奋斗,最显著的标志是改革转型。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一穷二白的发展条件,白银公司第一代开拓者、创业者在戈壁荒滩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有色金属大型联合企业,孕育了“铜城”白银。1956年,永载共和国冶金发展史册的惊天一爆,拉开了公司“一次创业”的大幕。

  1960年6月14日,公司产出第一炉铜水,并在之后的18年,连续创造了铜硫产量、产值、利税雄踞全国首位的辉煌。1966年3月21日,邓小平同志来白银公司视察时深情地说:“你们这里是艰苦奋斗!”从此,“艰苦奋斗”成为白银人精神最闪亮的标签,成为白银人的传家宝,激励着一代代白银人传承荣光、实业报国,托起了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脊梁。

  “住在郝家川,干在折腰山,死了打口铜棺材,埋在火焰山。”这是白银公司首任党委书记、经理黄罗斌立下的铮铮誓言,折射出白银第一代建设者艰苦奋斗、无私无畏、敬业奉献、开拓创新的壮志豪情。建设者们在风沙弥漫的荒漠之地,克服物资短缺、设备落后、交通不便等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把白银建成了共和国著名的有色工业基地。

  上世纪80年代初到1995年的“二次创业”期间,白银公司利用国家政策相继建设了西北铅锌冶炼厂、白银铝厂和厂坝铅锌矿“两厂一矿”,实现了以铜硫为主向多品种有色金属综合发展的重大调整,打造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多品种有色金属生产基地。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由于多种原因,公司未能跟上转轨的步伐,陷入困境。2000年以后,白银公司抢抓“债转股”和“政策性关闭破产重组”两大历史性机遇,有效解决了债务重、冗员多、社会负担沉重等历史遗留问题,为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个转型”实现“浴火重生”

  2008年,在省委省政府和白银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白银公司成功引进中国中信集团战略投资32.6亿元,实施股份制改造,新生的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扬帆起航,白银人也更加坚定了振兴崛起的发展信心。为了抓紧补上十多年错失最佳机遇期落下的“功课”,白银公司加快推进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以“四个转型”实现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以引进中信战略合作为契机,实施股份制改造,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从传统国有企业向规范公司制企业转型。2008年11月,白银公司成功引入中信集团战略投资实施股份制改造,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运行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2010年12月,股份公司吸收合并了债转股公司,实现了政策性破产与债转股两大政策的对接。2011年4月,医院、学校、城区供水、供暖等企业办社会职能陆续移交市政府。2012年6月,白银公司融资24.8亿元,完成了上市前增资扩股。2013年8月,白银公司向中国证监会递交了上市申请,9月取得了证监会的正式受理通知书。2014年5月,证监会挂网披露公司招股说明书。与此同时,推行组织结构专业化、企业管理制度化、工作方式标准化、员工队伍职业化的“四化”建设,对标公司上市,健全完善内控制度,全方位开展管理、技术和操作流程再造,基本完成了从老国企向公司制企业的转变。

  以“国际领先、国内一流”标准,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从基本金属生产企业向基本金属与贵金属并重转型。股份制改造以来,以综合治污和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投资117亿元实施大规模技改。白银公司淘汰落后产能,并增加新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26种,12种金属元素得到综合回收利用,年综合利用铜渣137万吨,贵金属生产和循环经济成为公司的主导产业和发展的半壁江山。在技术改造的带动下,公司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建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牵头组建了两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了6个重点联合实验室,积极开展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以及新产品研发和资源综合利用回收技术的研究。几年来累计申请专利508项,拥有授权专利352项,获得各类科技进步奖8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2项。在产品结构、产品质量、综合能耗、金属回收、综合利用等方面提质增效,年减排二氧化硫6.4万吨,废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9%以上,实现清洁生产。2013年公司循环经济产值达到28亿元。

  以“走出去”战略为重点,运用全球化视野在更大范围内开展资源合作和优势互补,从一个地方区域性企业向跨国公司转型。借助中国中信集团的影响、国际化的经验和品牌优势,白银公司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主动“走出去”拓展发展领域。以新的探矿技术,“四方联动”在老矿区深部探矿取得突破,列入国家整装勘查区;构建了以白银、陇南为中心,辐射新疆、陕西、内蒙古、西藏、云南5省区的资源开发格局。同时,依托中信集团控股收购南非第一黄金公司,目前,白银公司南非黄金板块拥有两个海外上市公司,黄金年产能达到50吨。以循环经济技术在秘鲁开发尾矿、炉渣回收利用项目。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与哈萨克斯坦铜业公司在股权、技术、贸易上全方位合作。目前,白银公司控制铜铅锌资源金属量762万吨,黄金资源量达到1181吨,铀4.79万吨、白银1667吨,初步形成全球资源配置格局。

  加快发展与制造业相融合的生产服务业,整合形成物流、维修、技术、贸易、金融“五大板块”,从制造业向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融合转型。利用兰州新区建设机遇政策,整合运输、仓储等资源,组建了兰州新区路港物流公司,设立中外合资租赁公司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开工建设集装箱物流园项目,牵头对白银地区物流企业进行整合。发挥技术优势,加快专业化技术服务和维修公司组建步伐,开展社会化技术维修外包服务。开展金融贸易服务,在北京、香港、南非设立了贸易公司。与国际矿业巨头嘉能可、力拓、托克、路易达孚等贸易合作。和中国五矿、东方国际集团合作共同出资,计划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上海国际有色金属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与国家开发银行和中信集团设立基金,开展新的基金私募和跨境、跨币种融资业务。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生产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主要驱动力量。

  白银有色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沛兴说,“四个转型”成功再造了一个全新的白银公司,企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与股份制改造前的2007年相比,2013年公司总资产达到351.07亿元,增长了2.1倍;营业收入达到341.67亿元,翻了两番;利润总额增长到4.24亿元,增长了10倍;铜铅锌产能增长到50万吨,翻了一番;黄金产能从2吨增长到50吨;员工年收入从1.2万元增长到3.6万元,增长了2倍。

  “多极发力”打造企业“长青之树”

  白银公司60年来的历史链条所传导出的精神、智慧和力量,正昭示着公司再创辉煌的必然走向:这就是创新、转型、升级和跨越。

  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和发展多元化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是白银公司实现当前跨越发展、未来百年基业长青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近年来,白银公司充分发挥表率示范作用,探索形成了资源枯竭型企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白银有色”新模式,入选国家循环经济典型案例。以这一模式为示范,构筑了“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新格局,同时积极发展多元产业,优化内部结构,多极发力。当前,集团公司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八化”转型为路径,实施“三步走”战略、打造千亿元企业的进军号角已经吹响。

  60年来,一代代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同甘共苦,同舟共济,自觉把自己的命运融入白银公司的发展事业中。白银人当中,有许多响亮的名字,他们是上世纪50年代为矿山大爆破英勇献身的陈永江、郭文华烈士;六七十年代的“烈火金钢”陈永林、“白银铜人”王克诚;80年代的新一代“矿山铁人”席宗会,新一代“烈火金钢”张永华;90年代以后的全国劳动模范徐生银,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代表柴利平、李秋玲、刘素花。他们是白银人拼搏奉献精神的代表。

  面对国家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新机遇、新挑战,根据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战略部署和甘肃省国资国企改革的要求,围绕打造多品种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和千亿元企业目标,白银公司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打造活力企业作为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实施低成本竞争战略,增强全价值链竞争优势,推进产业规模化、高端化、服务化、集群化、绿色低碳化、国际化、信息化和品牌化“八化”结构转型、产业升级,不断提升白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战略机遇,形成全球全产业链投资合作。与国际一流的矿业巨头、银行及投资机构开展贸易、金融与业务合作,将海外的矿产、资本、人才等资源与国内的品牌、技术和市场优势相结合,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全球化经营管理新模式。

  白银公司60年的发展史,是一部用心血和汗水凝聚的壮丽史诗,是一部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气势磅礴的多彩画卷,永远激励着白银人拼搏向上的勇气和豪情。

白银市靖远县获“全国文冠果之乡”称号
   中新网甘肃新闻电  据甘肃林业网披露,商务之窗
兰州新区旅游接待量创新高
     2019年“十一”国庆黄金周期间,兰州新区旅游市场火爆,接待量再创新高,接待游客突破15.商务之窗
靖远举办第三届“小口大枣”采摘旅游节
      绿树爽朗映硕果,惠风和畅迎嘉宾。商务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