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跨域促发展——张掖民乐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预计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47.54亿元,年均增长11.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76亿元,年均增长24.2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9亿元,年均增长14.97%。大口径财政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完成4.29亿元、2.24亿元,年均增长21.16%、25.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909元、9327元,年均增长12.75 %、13.72%。
这些数据,无一不是民乐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辉煌与成就的有力佐证。
近年来,民乐县坚持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线,紧紧围绕转型跨越总基调,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转型建设特色农业大县、传统工业向生态循环工业转型建设生态工业强县、同质化城市向高原生态特色城市转型建设高原生态文明县为目标,坚持聚集“三大”转型、持续深化“三县”建设,持之以恒实施“十大工程”,全力以赴抓发展,统筹兼顾惠民生,努力在转型的关键节点、跨越的重点环节上下功夫、求突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
生态工业强县建设促工业经济持续发展
民乐县着眼于推动传统工业向生态循环工业转型,集中力量打造高标准生态工业园区,加快建设生态工业强县,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按照市委、市政府“两个园区、千亿产值”发展战略和产业循环、项目聚集、设施完善、全省一流的目标定位,重新修编园区总体规划,将园区结构调整为生活服务区、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生物制药产业园、化工新材料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一区五园”。坚持多渠道融资、高标准建设、网格化推进,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建成道路10条196公里,同步敷设给排水、供热、供气、供电、通讯等管网200公里,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供水厂、公租房、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园标准化厂房、中药材创业创新孵化园等项目,园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健全园区管理体制,设置“一办四局”,加强管委会工作力量,园区聚集要素、吸纳企业的功能显著增强,正在逐步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提升县域经济实力的强劲引擎,先后被确定为甘肃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甘肃省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区、省级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和市委、市政府重点扶持打造的“两个园区”之一,入驻企业由2011年底的26户增加到80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4户。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园区平台优势,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强化跟踪服务,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开工建设5万吨钢结构、10万吨有机肥、2000吨金属锶、2万吨中药材加工、1万头数字化奶牛养殖、光伏发电等重点工业项目68项,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10项、5000万元至1亿元的19项,累计完成投资39.7亿元,工业经济总量持续扩张,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积极支持骨干企业扩能升级,完成真空冷冻干燥食品、粉丝生产工艺、5000吨胡萝卜汁浓缩汁等项目改扩建,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农副产品加工、化工新材料、生物制药和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发展,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74%。
特色农业大县建设助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着眼于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转型,坚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两个”主攻方向,走好土地规模经营、外出务工“两条”增收路子,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大县,持续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连续四年出台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县委1号文件,每年整合资金1亿多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持续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中药材、马铃薯、高原夏菜、制繁种等特色高效作物年种植面积达80万亩以上,占总播面积的76%。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累计建成各类设施大棚11865座,其中果蔬日光温室9081座、食用菌大棚2784座。六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食用菌产业园加快建设,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凸显。精心打造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种植饲草18万亩,累计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295个,发展专业养殖村52个、规模养殖户18240户,创建省级标准化示范场2个、市级10个,全县畜禽饲养量达279.6万头只、肉蛋奶总产量达4.5万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累计整理土地17.2万亩,流转土地占承包面积的58.4%。加强劳务培训,劳务经济效益稳步提升,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标准化建设,认定“三品一标”面积52万亩、产地13个、农产品21个,马铃薯、大蒜、菊芋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建成专业合作社1391家。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农业技术力量和外聘人才、县内专业技术人才、乡土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力度,强化农业科技服务指导,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深入实施“双联”行动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按照村有一项特色产业、户有一座种养棚圈、人有一项致富技能的“三个一”模式,认真做好促进贫困农民增收的“三个加法”和减少贫困人口的“四个减法”,着力发展特色种植业、设施农业、畜牧业、劳务输出四大优势产业。制定“1+15”精准扶贫方案,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4050人,减贫率达到67%,贫困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2068元增加到5000元以上,年均增幅达34%,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扶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
高原生态文明县建设让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民乐县大力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强力推进西区建设、新区开发、老城区改造提升三项重点工程,着力培育特色村镇,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丰富城市生态内涵,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同质化城市向高原生态特色城市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加强规划管理,编制完成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重要节点、重点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20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规划和10个集镇、213个村庄特色风貌规划设计。坚持生态、宜居功能定位,全力推进占地800多亩的城北新区建设,新建景观水系118亩,绿化面积达到315亩;建成乐民路、金山路、临松路、高铁大道等道路35.7公里,配套建设供水、排污、通讯等管网37.2公里,以及生态园广场、停车场、观景亭等设施,开工建设“三馆”、四星级酒店、锦绣家园等项目,新区框架基本成型。突出以人为本、生态人文理念,以拓展民乐公园、扩改建圣天寺、建设滨河景观带为重点,大力实施占地1000多亩的西区建设工程,建成景观水系,栽植各类苗木16万株,种植草坪200多亩,实施1200亩的西山绿化工程,整治洪水河河道1.5千米,拓展民乐公园,扩改建圣天寺,建成滨河路、滨河景观带,完成农修厂和粉丝厂搬迁,启动水泥厂、铬盐厂搬迁,西区“一园一寺一河一山”景观整体展现。坚持商贸、文化功能定位,稳步推进老城区改造提升,完成城区集中供热、污水处理、供水管网改造、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工程,出台规范城中村改造实施意见,累计对24个城中村片区进行改造,改造城镇棚户区3322户30.86万平方米,建成商品房194.67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16.9万平方米,城市服务功能持续增强,被授予省级文明县称号,城镇化率由25.5%提高到33.36%。统筹推进村镇建设,加快特色集镇提质扩容和“四化”新农村提标上档步伐,改造农村危旧房17525户,建成“四化”新农村示范村19个。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通乡公路68公里、通村道路623公里,旅游景区、园区及城市道路48.4公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通讯员 李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