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黄河情】甘肃定西:不懈播绿60载 车道岭变绿色屏障

21.09.2020  09:36

  中国甘肃网9月20日讯 (本网记者  李红军)“以前,我们这里干旱少雨,光山秃岭,地理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农民辛苦上一年,到头来却连肚子都吃不饱。”9月19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车道岭林场护林员古玉忠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护林员古玉忠正在查看林木病虫害情况

  当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传播局主办、甘肃省委网信办承办、新华网甘肃频道协办的“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定西市安定区口镇境内的车道岭林场,就当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展开采访。

  陇中苦瘠甲天下。“山是和尚头,沟里无水流,十年有九旱,岁岁人发愁”是当时的真实写照。1983年,安定区作为甘肃中部地区20个干旱贫困县的代表,被国务院列为“三西”建设重点扶持县,从此踏上了扶贫开发的征程。

  从那时起,“种草种树、绿化定西”,像呵护孩子一样坚持绿化、改善生态,成了一代代安定乃至定西人的信念和传统。得益于此,几十年光阴弹指一挥,像车道岭一样的荒芜山头逐渐披绿。

车道岭林场航拍图

  62岁的古玉忠是巉口镇官新村村民,年轻时就曾参与车道岭林场的建设,他亲眼目睹了车道岭林场建设前后,当地生态环境的巨变。

  “以前我们种土豆,收成好的年头,一亩地也只能挖三四百斤。林场建起来后,降雨多了,地里有墒了,收成自然好了。去年我种了5亩土豆,亩产达到了2000斤左右,收入比以前翻了四五倍。”古玉忠说,生态环境的改善,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定西市安定区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车道岭林场场长陈正斌介绍,车道岭林场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59年由定西地区民革委员会成立,命名为“定西县车道岭林场”。2003年撤地建市后,更名为“定西市安定区车道岭林场”。

  车道岭林场建起来后,全体职工发扬定西的“三苦”精神,采取生态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车道岭林场场长陈正斌接受记者采访

  陈正斌告诉记者,目前,林场总经营面积达到13050亩,全部为林业用地面积,其中有林地5350.5亩,疏林地592.5亩,灌木林地6753亩,未成林地124.5亩,苗圃用地208.5亩,林业辅助生产用地21亩,活立木蓄积量12423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2.75%。林场苗圃现有各类育苗地208亩,留床苗木80万株,主要有云杉、侧柏、油松、刺槐、五角枫、河北杨、香花槐等。

  “我去年来到林场工作,负责1300亩森林的防火防盗、病虫害预防等工作,虽然辛苦但却很有意义,而且还有不错的收入。”在古玉忠看来,自己现在的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护林员古玉忠正在进行日常巡护工作

  随着林业形势发展和林场所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车道岭林场在管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雄厚的技术优势,走出林场办林业,积极争取项目,参与造林招投标,加大林业生态建设力度,探索出了符合林场发展的路子。

  “林场发展了,职工的造林技术更成熟,经验更丰富,再加上能吃苦,敢于担当作为,如今我们也能和一些企业、公司竞标造林工程了。”陈正斌满怀信心地说。

  经过安定人60多年的不懈播绿,昔日光秃秃的车道岭变成了一道绿色的屏障。车道岭林场也先后多次获得“省绿化先进单位”、“省植树绿化先进集体”、“全区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车道岭林场场长陈正斌正在查看苗木长势

  面对如今郁郁葱葱的车道岭,陈正斌又有了新的打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要有效利用好这些森林资源。未来,我们计划与旅游开发公司合作,把丰富的森林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让生态红利惠及更多人,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