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补,为什么一定要与级别挂钩

14.05.2015  04:36

    有报道说,《广东省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具体补贴标准为:厅级,1690元-1500元,而科员以下则只有250元。

    从表面上看,广东的政策完全符合国家规定。按照中央规定,中央和国家机关车改补贴标准是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地方补贴标准,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标准的150%,一般地区不高于130%。可有人仔细一算,就算出问题来了,广东省正厅级(相当于中央和国家机关的正局级)的车补用足130%,算出了1690元这个准确数字;正处级1000元,基本达到130%这个标准。但是对于最低级别的科员以下,那就不是130%,而是变成50%,只有250元了。将1690元与250元相比,两者差距达到6.76倍。

    公车问题之多、改革之迫切,无需多言。对公车改革,公众拍手称快,却也并非没有担心。公车改革方案出台时,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曾表示,车补不是福利,仅为满足基本公务出行需求,但过去有的地方试点公车改革时,就有意见说对一个公务员来说,因公外出的客观需求有多有少,但车补发放的金额难以就具体岗位进行区分,一旦简单地按行政级别发放车补,无法避免实际收入多寡不均现象,造成车补发放非但不能激励履职积极性,反而会挫伤积极性。

    小马飞刀以为,在许多时候,这种车补模式其实就是官本位思维的产物,把特权变换了一种形式而已。可以说,公车改革一头牵着公职人员的切身利益,一头连着公众的敏感神经,若处理不好可能会将好事办坏。换句话说,车补,并不是作为一种福利性补贴存在,只是一种基于公务出行的成本补贴。车补,不仅仅在于补贴的钱是多少,而还在于补贴的方式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现实工作中,并不是级别越高,用车越多。因此,这就需要打破“级别困惑”,不能用乌纱帽的大小来决定补贴标准的高低,而应该依据实际情况,来决定补贴的高低,看的不能是职务,而应该是公务出行的需要。否则,车补也很可能成为变相加薪或隐性福利,沦为权力自我分肥的工具,从而不断蚕食公共利益。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