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身大地做贡献  万亩药田著文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篇】记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陈垣教授

22.12.2015  19:13

一位大学教授,从教20年中累计挤出近10年时间奔走在田野乡间,只为陇原大地药香遍野;为了保护藏区的生态环境和改善农牧民的收入,潜心10年驯化7种高原特有中药材,让海拔3000米的高原村落成为藏药之乡。因为他的不懈努力和默默支持,在短短5年时间里,甘南、陇南、定西、张掖等地中草药种植新增经济效益达22亿元,药农户均增收3000元,近2万户各族群众受益。这位接地气、富百姓的大学教授便是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中草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垣教授。

驯化野生藏药     助力藏族同胞脱贫

作为甘肃农业大学自己培养的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陈垣从1993年便开始从事药用植物栽培育种及中草药栽培学研究。在多年的田野调查和野外工作中,他发现在甘南有着许多特有的高原药材珍贵品种。这些品种往往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经过多年的无序采挖,不仅数量越来越少、个别品种濒临枯竭,甚至对当地自然生态也产生了严重危害。

针对这种情形,陈垣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当时觉得野生药材驯化已经是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了,野山参已经没了。再不能让这种悲剧在其他野生药材身上重演。”机缘巧合,上世纪末,国家给甘肃一个秦艽的驯化项目,陈垣当即联合一些中草药研究人员尝试驯化秦艽。由于受到气候、土壤酸碱性、温度、受光度等因素的影响,驯化过程充满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艰辛。从1999年开始,他整整花了7年时间才获得成功。

有了秦艽的成功,陈垣和他的团队一鼓作气,先后完成了羌活、独一味、川贝母、野生唐古特大黄、翼首草、藏茵陈,7种我省藏区特有的野生药材驯化工作。换做常人,科研项目完成,自然是申请成果鉴定、参加评奖、晋升职称,然后再是新的一轮课题。可陈垣不这么想,他心里一直琢磨的是如何将这些藏药能够推广应用,让藏区的农牧民们,除了种植青稞、养牛养羊外,能再多一条致富脱贫的新路。

于是,从2006年开始,陈垣往甘南跑的次数越来越多、待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合作、卓尼、临潭、玛曲、迭部、舟曲,只要是甘南适合药材种植的地方他都去。有些地方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便以步代车徒步上山;为了让只会种青稞的农牧民学会中草药栽培技术,陈垣不怕麻烦,从种子生产、播种育苗、田间管理到采收加工都手把手教、一步步亲自示范;山区来回往返不方便,便索性和大家一起挤帐篷。经过陈垣和其团队的努力,让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藏区药香遍野。

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迭峰镇狼岔村地处高山,这里的农民世世代代只种青稞和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都不理想。2010年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甘肃农业大学在这里建立起专家院,思考如何用农业技术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陈垣在调查中发现大山顶上的狼岔村很适合种中药材,研究中草药栽培的他兴奋地找到了村支书。为了说服全村人种药材,陈垣带着村支书赴陇南做考察、学技术;回到村里,和村支书一起挨家挨户做工作。2013年开春,村里大部分人家都种上了红芪。红芪下地后,陈垣来狼岔的次数就更多了,以至于他成了村里的“名人”。

到了红芪收获季节,狼岔村山高路远,大的药材商不愿意去收购,小药材贩子收购压低价格,这样农民会吃亏。陈垣就带上自己熟悉的药材商,专门来到狼岔村,按照市场价收购了全村人的红芪。

往年的马铃薯每亩地能收入800元,而种红芪每亩地的收入达到了3500元,这让村里人尝到了甜头。现在,狼岔村不仅种红芪,村民们还在陈垣的带领下种起了柴胡、板蓝根、大黄、猪苓等中药材,收入比原来大幅增加。

虽然很苦、很累,但陈垣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非常值得。近三年,他累计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推广中草药种植面积近5万亩,取得经济效益1.9亿,惠及11个乡、16个行政村、3000余户农牧民,平均户均增收3000元。

心系家乡父老   用科技精准服务中药材产业发展

虽然已是大学教授,但出身农村的陈垣深知家乡父老的辛苦,由于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再加上人多地少,我省的定西、陇南等地自古就是以“”“”闻名的地方。但在陈垣眼里,定西、陇南的大山深沟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反而是当地发展中草药产业,撇掉穷根的优势。

中草药种植和其他农作物不太一样,高海拔、阴凉地区反而更适合种植药材,农民们主要欠缺的是技术和资金。我们搞农业研究的不能只在实验室里做实验,蹲在办公室写文章。而是要把自己所学应用到田间地头,用实践检验理论,用农民的丰产增收考核自己的工作,真正做一个和大地打交道的‘农民’”。

为了践行自己的承诺,也为了让父老乡亲们能富起来,陈垣用了20年时间走遍了甘肃的山山水水;平均每年累计有7个月的时间在我省中药材主产区开展科技服务;服务的内容包括测土施肥、良种推广、病虫害防治、标准化生产技术、优良新品种选育;服务的区县包括陇西、宕昌、渭源、岷县等9个贫困县区;牵头在舟曲县和宕昌县成立了两个甘肃农业大学专家院;担任甘肃省“三农热线电话”专家。通过建在生产一线的科技服务点以“零距离”的态度为当地企业和药农服务。

2014年的夏天,陈垣接到民乐县药农韩大雷打来的求助电话,电话那头是急迫的声音,因为虫害肆虐,韩大雷家的板蓝根有近八成都逐渐枯萎死在地里,喷洒农药也无济于事……

陈垣接到电话,来不及向家人告别,便匆匆赶往民乐进行调查。当时正值盛夏,陈垣顾不得旅途劳顿,顶着30多度的烈日在地里一蹲就是6个多小时,生怕错过病虫活动时间。就这样连续几天工作后,确认这种虫害叫‘种蝇’。陈垣及其团队对症下药,在他的帮助下,2015年这种虫害被彻底控制,为农户挽回很大一笔损失。

陈教授的扎实技术和敬业精神让我们佩服,他简直就是我们的大救星啊!”回忆当时的情景,韩大雷仍然激动不已。

因为工作结缘,韩大雷已经和陈垣成为熟识的朋友。20年来,像韩大雷这样的药农和药商朋友,陈垣有很多很多:漳县石川乡的康彦俊、渭源莲峰的李海东、卓尼扎古录镇的杨育锋、玛曲尼玛乡的格日佳、甘南合作的王元龙……一个个名字的背后都留下了陈垣传授技术、培育产业,帮助当地群众依靠农业技术、脱贫致富的动人故事。陈垣也用自己的辛勤付出,让这些大山深处的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近五年,陈垣每年集中培训农民40余场,开展技术示范100余次,年均9000余人次;累计推广中药材28万亩,新增经济效益9亿元,受益群众20000余户。

精准对接市场     为药农和企业架起致富之桥

自古以来,农产品市场一直存在着“丰产不增收”的怪圈,农民“卖难”的问题也频频在媒体上出现,中草药市场也不例外。为了帮助药农摆脱这一难题,陈垣也是使出浑身解数,想了许多办法。

作为在中草药行当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江湖”,陈垣对中草药行情有着天然的敏感。几年前,卓尼扎古录镇的杨育锋兴冲冲地找到陈垣,表示自己想大干一把,计划种植300亩的当归,希望陈垣能作为顾问,全程进行技术指导。

陈垣根据掌握的数据,预判到当年全国当归的种植数量已经趋于饱和,杨育锋的300亩规模仅种植成本就得100多万,这时进入市场风险太大。为此他反复劝说杨育锋放弃,或者选择别的品种以规避风险。可当时正在兴头的杨育锋丝毫听不进去,准备采购种苗回家种植……

我看实在没办法,只得派了一名得力的学生把他的车给堵了。好说歹说才给劝住。不过一年后的当归价格证明我的判断没错,老百姓种药材不容易,不能让他们花了力气又赔钱啊。”回忆起当时富有喜剧性的一幕,陈垣至今记忆犹新。

其实,为了解决中草药产供销一体化的问题,陈垣和他的团队做得远比别人了解的多。

每年一到药材种植的季节,陈垣就像候鸟一般准时出现在各个服务点的田间地头,根据市场研判,合理确定种植面积,避免药农受到损失。

从源头规范种植,他依托自己多年来与药企建立的良好关系,先后在全省范围内协助企业建立起甘肃劲康药业当归基地等6个中药材GAP基地(全省共8个),打通了甘肃药材进入全国市场的绿色通道,每年增加销量10万吨。

陈垣先后牵线联系和技术支持扬子江药业、天士力药业、汇仁药业、九州通、天江药业、中天药业等14家国内知名药企入驻产地,逐步实现药农的订单化种植,通过上述企业年销售药材占全省总产量的15%。

农业科技工作者不下地,就啥也干不了”。陈垣一直奉行这句话,立志把文章写在陇原大地上。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他不留恋舒适的校园生活,而是把自己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三农”服务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成百上千个像陈垣这样无私奉献的科技工作者努力下,在2600万陇原儿女的奋发努力下,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