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通到千家万户 ——平凉崆峒区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设速写
崆峒区麻武乡端里村群众正在硬化村道
通讯员 朱元军
“做梦也想不到,走了几辈人的架子车路,说变就变成了平展展的水泥路,你看多方便啊。”8月7日早晨,在麻武乡端里村农田里正在收割燕麦的董勇夫妇向记者指着眼前的通村硬化路,喜不自禁。
地处崆峒区南部阴湿山区的麻武乡端里村,是崆峒区一个相对贫困的村庄,山多资源少、沟多平地少、产业单一,曾是端里村贫困状况的真实写照。
说起村里以前的交通状况,家住端里村的王英更是深有体会。“以前的路坑坑洼洼,有些地方就像火车轨道,甚至有半米深的槽子,我开三轮车拉麦子就翻过三次车,别提多费劲了。”回想起村里以前的路况,王英一脸的苦相。
顺着老王指的方向,记者来到端里村村道施工现场,看到工人们先给基础路面铺一层砂砾垫层,上面再铺一层水泥稳定层,最后在最上面铺设约20厘米的水泥硬化层。“砂砾垫层、水泥稳定层、水泥硬化层要达到标准,如果达不到标准,就过不了关。”现场一位群众监督员拿着标尺仔细察看每一道工序,“群众推选我当监督员,我就要对得起大家。”这位监督员认真地说。
精准扶贫,道路先行。“咱们今年的精准扶贫项目,为我们端里村争取了一条硬化道路。作为这个项目的主要受益者,端里村发动了全村群众,参与路基修筑和边沟整修,目前这条公路工程量已经过大半,预计在10月份将投入使用。”崆峒区麻武乡乡长孙海峰告诉记者。
政府当导演,交通唱主角,社会大合唱,正是由于合民意、帮民富、得民心,麻武乡群众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看着硬化成的水泥道路,端里村的村民们不由得眉开眼笑。
时至中午,当采访的车辆通过麻武乡和峡门乡的交界处,记者通过车窗看到沟对面山坡上星星点点的村落,在午后的暖阳下显得很宁静。眼前一条新修的水泥路蜿蜒通向村中,将这个偏僻落后的村子与外界联系了起来。
采访的最后一站记者来到崆峒区峡门乡王店村。半天时间里,我们沿着一条条蜿蜒通向大山深处的通村公路,走村入户,亲身体验,让我们感到深深地震撼。
“要想富,先修路。现在路好走了,我们再也不怕玉米、洋芋,养的牛、羊没有销路,致富没有门路了。”王店村村民王存喜高兴地说,“以前村里娶媳妇嫁姑娘,要走好远的路才能坐上车,现在修成的路不管啥车都能开到家门口了。”正说着,一辆三轮车带着高音喇叭开到了王家门前。原来是附近村上收购肉牛的牛贩子。
一条路,扫除了乡亲们致富路上的“拦路虎”。 “在家能致富,谁还愿意背井离乡去打工。”王店村党支部书记马存儒告诉记者,现在一些村民改变了外出务工、经商的传统思路,外出的有370户村民选择了在家创业或就业,现在在家打工丝毫不比外出打工差。
路修好了,老百姓脱贫致富就有了希望。农村公路的建设还带动了农民群众整体素质有效提升。据相关调查统计,崆峒区实施“农村道路通畅工程”后,部分乡镇群众到城区的时间缩短了50%,到集贸市场的时间也缩短了60%左右,看病更方便了,子女上学能坐车了,山村的孩子也享受到了中心学校的师资和教育条件。
“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崆峒区交通局负责人解释,交通扶贫是全区扶贫攻坚工作的基础和先导,行政村通畅工程建设,则是交通扶贫的重要抓手。如今,崆峒区按照“公路上等级、路网趋优化、管养全覆盖、通行提能力、安全有保障、环境更优美”的总体要求,推广“七公开”制度,将农村公路建设规划、质量监督、资金使用等7个群众最为关心的重点环节及时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
全面奔小康,关键在农村;农村奔小康,基础在交通。据了解,崆峒区252个行政村已通沥青(水泥)路达到了201个,通客运班车达到了106个。今年计划实施通畅工程64项346.4公里,总投资2.009亿元,项目涉及16个乡镇51个行政村,建成后将解决近10万人行路难问题。同时,还计划开通10条城乡公交线路,投入运营车辆20辆。截至目前,甲上路等6项29.76公里已经完工,其它路段正在实施路面和路基工程,累计完成项目投资6800万元。
“村村社社通公路,同心共筑小康路。修好公路人人夸,富了百姓千万家。”正如崆峒区乡村群众说的那样,这一条条梦圆千载的理想路和造福万代的富民路,给老百姓带来了真正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