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甘肃】重走习总书记当年路 看临夏州布楞沟村脱贫攻坚新变化(图)

29.11.2017  09:09

今日布楞沟村

  本网记者 任磊 叶满山 文/图

  位于临夏州的东乡县,境内群山起伏,十年九旱,是国列省扶重点贫困县,全县30余万人分割在大大小小的沟壑中,布楞沟村即为其中之一。

  布楞沟,在东乡语中意为“悬崖边”,这里是东乡县生态最脆弱,基础最薄弱,群众最贫困的地区。东乡县高山乡乡长马兰花说:“曾经的布楞沟,路是土路,到了雨雪天气今天10多分钟的车程村民要走将近1个小时。吃水更是困难,除了下雨天收集的雨水,村民吃水要到15公里外的洮河拉水,一趟下来差不多要花100多块钱,水比油贵。

  村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祖祖辈辈的贫穷让这里的年轻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外出谋生成了村民们唯一的出路。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布楞沟村的时候,嘱托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

  如今,4年过去了,曾经老百姓口中“不适宜居住”的布楞沟路通了,水来了,新农村院落建好了,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布楞沟村村民马麦志接受采访

  布楞沟村村民马麦志告诉记者,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他的家中,谈到这几年来生活的变化,他说:“2013年易地搬迁自家新修建了砖木结构瓦房5间,现在也吃上了自来水。原来一年的收入只有5000元,现在自己忙着养殖种植,妻子在小学做饭,两人加起来每年有近3万的收入。

  挪出“穷窝”还要斩断“穷根”,要让村民尽早脱贫致富,过上小康生活。

  沿着蜿蜒平整的硬化水泥路走进布楞沟,还未进村,就先看到村口有一排排白墙绿瓦的暖棚圈舍,这是村民马达五德的养殖场,如今已经成为布楞沟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0多年前,17岁的马达五德因为艰难困苦的日子,像身边的许多人一样选择了外出务工讨生活。他说:“从很小的时候我就有个梦想,要在我自己生长的地方建立一个养殖场。这么多年来,在外摸爬滚打,给人打工,从最初的买卖羊只,销售羊肉,到后来通过帮别人搞养殖,对于这个行业我已经逐步积累了些资金和经验。总书记来后,我看到家乡的变化,我觉得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就选择了回来。

马达五德饲养的羊

  2015年2月,在马达五德的不懈努力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东乡县布楞沟村润泽养殖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他通过更新饲养方法,利用玉米秸秆和苜蓿草等绿色饲料精心喂养、细心管护,羊只育肥速度快,发展势头良好,第一年就赚了40多万。“由于我饲养的羊品质好,除了销往周边地区,甚至已远销北京、新疆。”马达五德笑呵呵的告诉记者。

  富起来,圆了梦的马达五德还通过鼓励村民参股分红,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等形式带领乡民一起致富,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据马兰花介绍,现在的布楞沟村除了传统的养殖业还发展了光伏发电,甜高粱、红枸杞种植,技能培训和劳务输转等各种方式的脱贫攻坚方法,一条条脱贫致富的新路正不断在村民的脚下伸向远方,带领村民们致富奔小康。

马兰花接受采访

  “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布楞沟村许多群众在自家院子自来水的取水处,自发立起一块刻有这样两行大字的水泥碑。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富民产业的兴起,公共服务设施的建成,使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布楞沟村的贫困群众切身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看到了美好的生活前景。村民们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要苦干不要苦熬”的想法取代了“贫困没治”的情绪,村民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扶贫真正做到了与扶智、扶志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