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好了,村民的致富路也通了

12.11.2015  07:37

美丽的乡村路

    对于山区的农民来说,一条通坦的路究竟意味着什么?“上下山方便多了,做买卖,打零工想啥时候走就啥时候走。娃娃们上学也安全多了。最主要的是山里的农产品能够很快卖出去了。”这是50岁的榆中县韦营乡郭家沟村村民王彦兵说的,他用朴实的话语将一条路的意义和好处,描述得无比清晰。

    “红色小康路

    2015年7月,一条长8.1公里的红砖大道从山外一直铺到了郭家沟村委会的大门口,通路当天,村民们敲锣打鼓,放鞭炮,男女老少激动地跟过年一样。王彦兵说,以前这段路小车进不来,三马子出一趟山得两个多小时,碰上雨雪天气就别想着出门了。“过去村里谁家要娶媳嫁女,一定要事先看好天气预报早做准备。

    村主任丁焕民告诉记者,这段8.1公里的红砖路是今年村里脱贫的第一个大喜事,政府立项投资了400多万元,加上联扶单位的帮助,短短几个月就完成了。修路的那些日子,看到驻村干部义务在现场干活,在家的村民们也都自发地加入到了修路队伍当中。路好了,一条笔直的红线把大山内外连接了起来,村民们把这条路热情地叫做“红色小康路”。

    琅峪之路

    坡大弯急,在雨雪天徒步行走都很困难。4.2公里的盘山路,琅峪村的人们走了几十年。位于七里河区阿干镇西南部的琅峪村,虽然距离市区不到30公里,但由于山大沟深,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加上多年来交通不便等原因,当地农民普遍生活贫困。而“双联”的纽带正像门前这条路一样,让琅峪村的农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走在琅峪村新铺的红砖路上,市人大联扶干部杨巩显得格外有劲。“这条路是联扶单位争取资金修建的,铺路的时候驻村干部和当地老百姓一起干活。那种热闹场景一辈子也忘不了。”杨巩告诉记者,现在琅峪村的几个自然村都是这样的路,过去村里开会村社干部要走上半天,现在骑摩托车几分钟就过来了,特别方便。

    “这段路改变了琅峪村的历史。”站在进村的路口边,村支书张才明说,这两年联扶单位协调基础设施资金近300万元,从边沟整治、增加防护栏到路面修复,一下子让这段险路变成通途。“别的不说,就因为路好走了,收购商多了,琅峪村的百合收购价就比别处多了1块钱。”从山下到山上,这段路的距离并不是太远。从山口驱车走到琅峪村村委会门前时,只用不到10分钟。路面虽然不宽,但整洁平坦,弯道处红白相间的防护栏格外显眼。“要在3年前,走这段路最少得1个小时。”张才明告诉我们,几年前,这条路还是特别简易的村道,起伏不平,加上排水不畅,低洼处的路面年年都会被雨水冲毁几次。

    采访中了解到,这几年琅峪村的百合产业逐渐形成规模,每年两季的收购旺季都是货源充足,但收购商一听要去琅峪村,因为路不好都不愿来,所以这些年琅峪村的百合很难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2013年以来,市区两级联扶单位筹措资金171万元,对琅峪沟口到琅峪村的近5公里山路进行修整,拓宽部分路面,并在急弯难行处设置警示路标。为了方便村民出行,联扶单位协调资金70余万元,硬化了全村的22条小街巷,总长度近万米。

    “路好了,不仅老百姓出行方便多了,更主要的是来琅峪村收购百合的客商多了。可以这样说,这条路是今后琅峪村农民的致富通道。也是琅峪村奔小康的希望之路。”正在琅峪村驻村的市人大干部陈瑞告诉记者,路好了就不用担心鲜百合运不出去,也不用担心收购商来不了。

    有路才有出路

    从榆中县高崖镇进山,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行进,二十多分钟后来到了龙泉乡洞口村。村主任丁耀升告诉记者,十多公里的山路,过去村民们要走两个多小时才能出去,碰上阴雨天,山路几乎寸步难行,来村里走亲访友的客人常常得看老天爷的脸色决定行程。榆中南山的花椒、山杏、土鸡、高精粉条等特色产品这里几乎都有,但苦于进山的道路艰难,多年来洞口村一直是龙泉乡发展最慢的村庄。

    “两年多时间,仅道路交通这一项政府就投入了600多万元的资金,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村党支部书记姚成元告诉记者,道路通畅了,村里的发展就有了方向。双垄沟播玉米的面积会进一步扩大,特色农产品的销路有了保障,最主要的是农民有了发家致富的信心。记者从兰州市交通局了解到,按照“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的新型交通投融资体制,有效扩大建设资金规模,保障项目建设需要。坚持政府主导、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抓、多部门参与的建设管理机制,共同推进精准扶贫交通支持计划的实施。村社道路建设资金,原则上按市投资80%,县区配套20%的比例进行筹措。

    从2013年开始,兰州市逐年加大了专项扶贫的投入力度,“真金白银”地投入,夯实了贫困地区的发展基础。创新了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出台了《兰州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将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10%列为扶贫专项资金,建立了稳定的专项扶贫资金增长机制。

    在政策、资金强有利的保障背后,是兰州市300个贫困农村道路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和提升的匆匆步履。

    “刚到村里的时候,看到村里的这条路,说实话对于以后的发展真的很担心。没有好的基础设施支持,所有远景都是空谈。对于洞口村来说,有路才有出路。”杨立军,兰州市检察院驻村干部,现在他的身份是洞口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兼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从双联行动开展以来,杨立军几乎一直驻守在村里。跑项目、协调资金、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帮扶措施,3年来,杨立军的脚步几乎走遍了村里的各个角落。从资金到项目,杨立军硬是“盯着”这条出山的路修到了村里。

    路好了,杨立军对于洞口村的发展前景信心满满。

    一位老司机的感慨

    从9月中旬开始,我们的采访行程一直围绕着兰州市三县最偏远的乡镇而行,从榆中南山北山、永登民乐七山、皋兰九合忠和、七里河阿干黄峪,数千公里的行程下来,对于习惯了城市道路的司机来说,这趟历时两个月的农村之旅带给他们最多的是惊喜和震撼。“现在很多村里的路比城里的马路还要好。”朱国义是报社的一位老司机,几十年来开着采访车几乎跑遍了兰州市的所有乡镇,对这些乡村道路的变化有最切身的感受。“以前跑一趟永登通远、七山两个乡里的村子,得用一整天时间,村里的道路坑坑洼洼,好多地方车子根本进不去。一听说要下乡采访,大多数司机都很头疼。”老朱感慨地说,没有对比就看不出来变化。“几十个村子,跑了几千公里山路,车子没有因为路不好而抛锚。不说别的,单就农村道路交通改变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这几年兰州市的农村有了怎样的变化啊。

    年底前实现全市农村公路全覆盖

    兰州市交通局负责人告诉我们,到2015年底,实现建制村村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建制村通畅率100%;完成2015年91个脱贫村农村公路536公里建设任务,实现全市农村公路全覆盖,全市75%的自然村、村社道路硬化。按照兰州市交通扶贫建设目标比全国目标同期提前五年、比全省目标同期提前两年的扶贫攻坚要求,到2020年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全面完成全市所有建制村村村通油路或水泥路的基础上,重点对居住相对集中、常驻人口在100户以上、地形条件较好的自然村道路进行硬化;对居住相对分散、地形条件较差的自然村道路逐步实施砂化。实现“乡有等级站、村有汽车停靠点、村村通客车”的农村客运网络全覆盖。同时,实施农村路网改善工程,升级改造一批重要的县乡道,适度推进县乡道路联网工程,加快推进三路一危”(断头路、瓶颈路、年久失修路以及危桥)改造,完善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兰州晚报记者肖朝利瞿学忠彭维国文/图

看看,“三城行动”具体有哪些计划
    兰州晚报讯(记者王星明)《兰州市建设山水城兰州日报
甘肃省严禁借兰洽会名义突击花钱
    每日甘肃网7月1日讯 (兰州晨报记者王钊)兰州日报
全国高校BIM大赛甘农大学子获佳绩
    兰州晚报讯(记者马文艳)中国建筑学会近日公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