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即日起督导检查各县区农业农村重点任务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乡村振兴全面展开之年,抓实‘三农’工作非常重要。”从即日起,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成立综合协调组、六个包抓落实工作组,采取不打招呼,直奔田间地头、养殖区域、项目现场、乡镇和村实地查看方式,对2022年各县区农业农村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包括六个方面、27个具体内容)进行督导检查,督促落实落细各项措施,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推动两大战略有效衔接方面,紧盯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构建完善有效衔接帮扶机制重点,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线,健全完善“五大振兴”政策措施,分级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制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路线图、作战图、攻坚图,积极引导政策、项目、资金、人才优先向重点村倾斜;健全完善“14539”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重点人群进行“六必访”“六必查”,持续推进实施精准防贫保险,有效防止因病、因学、因灾、因事故等因素造成返贫致贫;深化东西协作帮扶,力争达成一批与三县资源禀赋关联度高、支撑乡村振兴能力强、带动效应明显的大项目。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方面,着力抓好夯实粮食生产根基、狠抓“菜篮子”工程建设、推进农业保险提标扩面、打好种业保护翻身战等工作,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耕地面积、播种面积、粮食产量“三个不减”,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开展撂荒地整治;严格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32万吨以上;扎实做好马铃薯、高原夏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新品种引进,统筹谋划榆中生态创新城“种业小镇”创建;扶持新建一批日光温室小区、设施蔬菜规模化生产基地;支持鼓励区县创办“一县一(多)品”特色保险品种。
大力发展精致农业方面,重点推进产业功能拓展、.产业链条延伸、休闲农业优化、产业融合发展、产业主体壮大、精品产品打造等八大工程,重点开展“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亿元专业村、国家级产业强镇、产业大县、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创建;围绕延链、补链、筑链、强链,打造一批农业食品原料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示范企业;创建一批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围绕兰州特色农业产业,突出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建立健全融合机制,积极争创以七里河区西果园镇、榆中县园子岔乡百合为主的国家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认定一批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小微企业,创建一批示范性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 实施打造一批特殊人群速食产品,一批天然养生和日用化工产品,一批优质道地中药材产品,一批兰州特色的天然富硒农副产品等。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方面,全面做好2022年52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建设,持续推进2021年4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镇创建工作进度,确保建设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围绕道路、河沟、街巷、庭院等重点区域,以“三清一改”为基本动作,以“十四乱”问题为重点,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三边三线”村庄为重点,精心打造一批以生态农业为基、田园风光为韵、特色民宅为形、科技创新为魂,融观光、休闲、体验、科普、娱乐、康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美丽乡村示范村;以红古、榆中、永登、皋兰为重点,以“太阳能+电辅热”为主要改造模式,推进农村冬季取暖热源清洁化改造项目。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方面,积极推行“党建+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极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将土地、林地、荒地及自有经营性资产的使用权、经营权依法有序入股流转,探索形成“三变”改革“兰州模式”;积极借鉴推广宕昌等合作社发展模式,引导村党组织成员通过出资入股、服务提供等方式加入合作社,持续开展“空壳社”专项清理行动;有序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聚焦服务小农户和保障粮食安全,大力发展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方式,提升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四化”水平。
加强农村工作保障方面,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着力推动人才、资本等资源要素向乡村振兴集中,选派精兵强将充实到乡村振兴队伍、驻村一线。衔接资金的55%以上用于产业发展,产业资金的20%用于三年倍增计划;加强党的农村工作机构建设,确保有效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等职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农业项目建设和管理,健全完善项目资金审计制度、项目公示制度、财务管理等制度,规范资金使用、拔付、报账程序,推进项目建设和资金支付,坚决防止政策走偏、库款搬家、虚列支出、滞留浪费等现象发生,确保建设项目高质量完成。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杨晟途
(责编:周婉婷、焦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