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与58能逃脱命运的死循环吗?

30.05.2014  12:09

  前几天,58同城CEO姚劲波说,传统分类信息已死。听起来有种劫后余生的感受。当初58同城如此定位,IPO完成至今也没去这印象。

  那他此刻喊这话啥意思?我觉得,他是借IPO后劲头,踢掉行业发展路径的梯子,渲染行业危机,突出差异,阻击对手,落实整合,明摆着高级黑。

  最不舒服的,大概是赶集网创始人杨浩涌了吧。至少我听上去的画外音是:兄弟,不要在那里等死了,过来吧,这边有黄油和面包。

  杨浩涌肯定不服气。58同城当初不过是个小弟,怎么一IPO就这么拽了。但又能怎么样呢。人家是美国上市公司,你赶集网还在此岸,被人给贴上传统分类信息的标签,又能说什么。

  姚劲波有点过河拆桥,但也在说实话。分类信息服务确实已不具有独立的商业模式特征,面孔已模糊。

  我认同姚的部分看法。分类信息服务迎合的是早期互联网用户的需求。人们需要的是简单的信息,对后续增值服务不太在意,线上线下油水分明。凭借基于PC网络强大的聚合功能,赶集网们汇聚了海量的生活服务信息,几乎无所不包。

  但是,随便打开任何一家分类信息服务网,面孔却是惊人的雷同,面前仿佛爬满了一群蚂蚁,一种极为粗放的感觉。然后,你打开页面,几乎在第三层,你就了结了自己的任务。

  这是一种价值链很短的服务模式。说白了,早期的它就是门槛很低的商情信息聚合,马云都干过类似的。

  这就能看出分类信息服务的困境了。它其实是建立在浅服务的基础上,以无所不包的聚合功能,以牺牲纵深的服务价值链来生存的模式。记得一段时间,赶集网投放的广告上,姚晨骑着毛驴不断地说“赶集网,啥都有”。呵呵,我觉得,再没有比这句更能传递一种神奇的、粗放性特征了。

  但是,“啥都有”的另一面,可以说啥都没有。因为没有哪家公司能提供无所不包的信息服务,除非每个领域你都是浅尝辄止。

  那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本土还有几十家同类企业呢?我要说,这主要是分类信息服务关联着百姓日常生活,它是刚需。就是说,它的土壤还是很深厚,尤其在人口庞大的中国。

  但是越是刚需强的生活领域,越难建立真正的盈利模式。它确实很容易落地生存,但也很难长大,因为门槛太低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赶集网、58同城经营多年,营收规模放在互联网企业群里,还只是小不点。

  这种粗放的经营模式,基于PC端经营还行。因为PC屏幕聚合功能强大。但是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你再去强调“啥都有”,是很危险的事。PC端强大的聚合功能,反成移动终端的包袱,用户没多少耐心打开多层的海量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