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碾的灰陶

13.03.2015  13:52

汉代灰陶                          资料图片

    距洛门1.5公里的洛礼线东山脚下,有一个叫赵家碾的村庄。顾名思义,这个村子最初因赵姓人居住而得名,后又迁移来了张姓族人,并且人丁兴旺,张姓族人壮大而超过了赵姓。但赵姓族人祖上留下的灰陶制作手艺,闻名周边。主要灰陶器有瓦瓮、瓦罐、瓦盆、瓦碗和灰陶禽兽小玩具等等。在历史上,染坊、南河米和灰陶是陇上古镇洛门的三大产业。

    元宵节的前一天,我去探访赵家碾的灰陶作坊。赵家碾有200户左右人家,依山傍水而居,去年新修的洛礼公路绕村而过。灰陶作坊在村子的北面山坡上,与村子隔着一条沟,星罗分布在东山的阶梯上,沿沟而进,沟是一条干沟,雨季时才有水流淌。北方的天气受节气变换很明显,元宵节后一天,就是惊蛰,没想到天气变前了。早上起来的时候,天空飘起零星小雪,风呼呼地吹着,前几天温暖的阳光一下子藏起了笑脸。我们沿着沟畔小道爬上去,顶部是一块块退耕的土地,栽着槐树,地面上的枯草软绵绵的,上面有薄薄的雪粒,不时有山鸡从草丛中飞起,几个起落,又藏入远处草丛中,野兔变得稀奇了,近几年不见了踪影。

    站在枯草坪向山下望去,才知已爬到第三个阶梯台阶上,右侧依山呈现一个个窑洞口,如老人们的眼睛,注视着山下的村庄和日夜不停地南河水。走近一看,是一个荒废了的灰陶作坊,洞口堆着坍塌下来的土块,我弓着腰钻进去,里面很宽敞,是二重的,窑连着窑,洞中左侧地上有一扇石凿的转盘,中间有轴,上面落着厚厚的积土,显然是停用好久了。我用脚一拨,马上转起来了。边上有瓦罐,瓦盆,看来是做胚子时用来盛水和调细土用的,旁边有两三个瓦盆,地上有好多碎陶片,二重窑里有一堆浅红色粘土,看来是制胚时剩下的。很遗憾,没有见到各种灰陶器的制作模子,那样重要的东西,肯定放在家里。猫着腰钻出来,旁边连着两个小窑洞,头伸进洞里,一个里面是破碎的泥胚,看来是贮藏室;另一个洞口很小,是桃形的,洞口经过烟熏火燎,下边还有两个小小的洞口,一个供烧火,一个是掏灰用,地上有残存的灰烬,洞里是红色的,那是高温煅烧过的缘故,显然是烧制的灰陶窑。爬上去,顶部用砖箍着,只留着一个方方半尺的口,想必就是烟囱。看来,这三个窑是一户人的一个完整灰陶作坊。转过去,有好多这样的窑,证明了猜想是正确的。每一户的窑旁边都丢弃着破碎的、变形的各种灰陶。

    在明朝时,就在古镇洛门占有一席之地的赵家碾灰陶,在当年的马帮驮子上,远走到西北部的兰州、西宁,东部的宝鸡,南部的四川等地,铃铛声声中,换回了多少盐巴,茶叶,纸张;南边林区的多少挑子客,把源源不断的柴火送到日夜不灭火的灰陶作坊边,又有多少高骡子大马喷着响鼻,等在作坊前装瓦盆瓦罐待发。在那漫长的岁月里,各种灰陶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人们用以挑水,盛饭,贮藏,运送。看着漫天的飞雪,耳畔又想起了小时候不谙世事儿语:“赵家碾,卖瓦罐,卖的瓦罐快快(当地方言,销售好)的,娶的媳妇俊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