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息古朴柏影婆娑清波摇曳走进美丽宜居村庄天水麦积区胡家大庄
胡家大庄清池观外景
在天水凤凰山西北面,古镇新阳群山的怀抱里,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村落。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她,山川秀美,宜室宜家;她,钟灵毓秀,人才济济;她,就是天水麦积区新阳镇胡家大庄村,2012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传统村落,2014年被确定为全国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2016年12月28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公布了第四批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她榜上有名。A
磬音悠悠清池观
胡家大庄现有三个自然村,756户人家,3876人,区域3.1平方公里,是新阳镇第二大村,也是麦积区首个村容整洁的村落。近年来,胡家大庄声名鹊起,被评说是介于乡间田野和城市小巷之间的一方净土。据村上老一辈人说,胡姓原是舜后裔的一支,明嘉靖廿五年(1546年)朝廷向西北大移民,在新阳河湾定居下来,逐渐发展成现在的胡大村,因此村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姓胡。
1月9日,记者来到胡家大庄,首先参观了位于村东头的清池观。清池观是麦积新阳地区唯一的一座道观,它建于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是一座古建筑群。循着悠悠的钟磬清音举步来到清池观,只见观前一池清水,波光摇曳,静影沉璧,观内古柏森森,清风徐来,柏影婆娑,真是一处清雅的修行之地。清池观南侧伫立着一座亭子叫清池亭,它檐角飞扬,精致玲珑,小巧敞亮却又妙趣横生,美丽多姿的轮廓与周围景物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令游人流连忘返。清池观每年在农历春节、三月三、三月二十、中秋节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今天的清池观,已成为村民寻根祭祖、祈祷祝福的民间信仰之地。
胡家大庄总门大道最西边,耸立着一座寨门楼,巍峨壮观,气势恢弘,被称为定西寨,所谓定西者,是为安定西部之意。定西寨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设寨到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寨破,前后历一百七十多年,对北宋和南宋西北边疆的保护起了一定的作用,可见当年定西寨在军事和政治上的重要地位。
B
古色古香古民居
走进胡家大庄古民居,这是一座历经460余年风雨沧桑的中国西北部古村落,传统文化脉络在这里延袭变迁,依然较完整地保持着原有村落的民俗风貌和乡土人情,一些被时光剪碎的片段,裹挟着古旧气息迎面扑来,让人油然生出一种穿梭在漫长时光隧道里的感觉。
胡家大庄现存的古民居有218处之多,大部分为明崇祯和清乾隆、同治年间所修建。其中有建于乾隆二十九年雕刻细致、工艺精美的四柱、四门八窗的厦房,房柱牙子上雕有琴棋书画、孔雀戏牡丹和鸬鹚闹莲等镂花图案,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再看建于同治年间的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布局修建而成,体现出长幼有序的礼仪特点。主房,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环境封闭而幽静。
在胡家大庄,门首悬挂匾额是每户人家必不可少的。一块块匾额既是浓厚文化氛围的体现,同时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古旧的匾额从世俗风情画里走出,营造了一种进可出仕退可耕读的氛围和安居乐业的景象,它们的气息并非已与时代疏远,其表面的斑驳和沧桑上,到处是一些触手可及的胡大村的民俗与世情。
C
传统手艺火起来
胡家大庄有多种多样的传统手工艺。清代初,村里从陕西引进土纺土织工艺,那时家家有纺线车、织布机,纺织产品销往甘肃西部、宁夏、新疆等地。现如今村上仍有少量手工工艺还在流行,如制醋、做豆腐、粉条、面皮凉粉,还有绣花、编毛衣、做鞋等等。
记者随意走进一庄户人家,看到两位妇女正忙活着制作面皮和凉粉。据她们说,面皮使用的是面粉,而凉粉使用的是荞麦珍子。制作面皮相对简单些,而凉粉的制作过程就显得复杂又细致,首先要将荞麦磨成珍子状,加水泡2小时,再用手反复进行揉搓,最后倒入大锅中进行搅拌。一位妇女边搅着锅中的凉粉边说:“现在日子过得红火得很,孩子们都外出打工了,我们自家地里种的粮食和荞麦,做成的面皮和凉粉有人上门来收,不出门钱就挣上了。”
走在村里,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醋味,酸得让人不断咽口水,原来村里有几家做食用醋的小作坊。一家醋作坊的主人说:“我家的醋是祖传手艺,在这十里八乡都很有名气,看我这几间大瓦房,都是酿醋换来的。”紧挨醋作坊的是粉条加工坊,院里挂满了正在晾晒的粉条,主人家说:“现在是做粉条的最佳季节,也是一年中最忙,粉条生意最好的时候,趁年前多挣点钱,等开春暖和就做不成了。”
离开胡家大庄,远看这个烟霭缭绕的村庄,想着院里的人家,过着安逸、清静的日子,让人感觉时光绵绵,岁月静好,在朴实的背后,蕴藏的却是不为人知的美。兰州晚报记者 哈丽娜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