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诗词风华

01.07.2015  11:59

诗歌是文学的四大样式之一,是中华文化里的明珠。其中唐诗宋词对增加孩子的文学素养意义非凡。所以,学习古诗,另辟蹊径领略别样诗情风华,这也当算是教学者研究的课题。有古诗两首——杜牧的《江南春》和程颢的《春日偶成》朝代背景不同故风格迥异。

我在以前刚教书时会机械地读读背背,抄点文字给孩子提示,没做什么深入地解读。一次,上公开课时遇到瓶颈。因为抽象的文字很难诠释作者的情绪,以手写心的文字几乎从古到今皆同,情绪隐于文字背后,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育人应该放在第一位的。那么如何从简单的四句诗文领略作者暗涌的情怀?于是,我在上课时候对原稿文案做了调整,抛弃原来的学习套路,在深入介绍晚唐杜牧生活的背景后着重带领学生去比较阅读,找出两首诗歌的异同点。

我原先的设计是:孩子熟读古诗后,要求孩子们对照单字解释熟悉大意,试着说说,将自己的体会写写。结果,很少有人感兴趣,即使写了也是只言片语,五彩的江南在他们眼里只在纸上。而烟雨中的楼台许多人只是记住了“四百八十寺”这词,好多写成“四百八十四”,说明什么?一个字:死!抽象的东西叫孩子们去死记硬背,事倍功半啊!再说,南朝是个啥样的朝代,因何而亡孩子们一知半解,谈何理解记忆啊,后来,上课时候的卡壳自然了。变则通!于是,我寻求改变套路。

首先我请几个同学赛诗,当然课前我动员同学们百度找资料,准备春光诗,领会春意盎然的诗意背出多者奖励几个小本本。这一招旨在提高孩子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看着悬赏的参赛,孩子们跃跃欲试。我决定相机引导,同类集合,不同突破的方法,改变教学古诗的情境。有孩子背出《春晓》时,我导引了孟夫子的闲适和惆怅:看春红遍地,联想昨日雨疏风骤,该是多少繁华落地啊!诗人一首春晓词,写出了时光人生的感慨!当有孩子背出清代高鼎的《村居》时,

我适时问一句这是写儿童生活的古诗吗?问题勾起共鸣,儿童自己的生活多么难忘!童年美好!我适时地引导孩子们去想写儿童生活的诗词。当然,又是一阵抢答。看来对于自己的生活状态,孩子们最熟悉不过了。我知道,他们的学诗积极性慢慢地膨胀,抓住时机,我回到杜牧诗词,引了他的《清明》,介绍中国传统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

诗中的行人,因为清明雨而行色匆匆加之情景问路对话,雨中即景!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时候,我开始讲杜牧词里的江南和江南旖旎风光下诗人的感伤。我讲了南朝一个短命朝代的衰亡,那耸立烟雨里的寺庙(楼台)分明就是对前朝灭亡的无声地讽刺!

小李杜的感伤不是无厘头的,他们伤春感怀,原是一颗忧国赤子心!杜诗里的感怀叫人唏嘘。这里,要介绍清楚杜诗的借物抒情写法,还要教孩子发现诗歌情调的改变:前两句的明丽和后两句的黯然伤感形成对照,借此,孩子们领悟杜牧江南,不是诗意地歌颂更重要的是善意地提醒当政者,国家历程里的暗角。

从怀天下的江南诗词里,我们仿佛看见杜牧的繁华上演时诗人沧桑垂老之心,宋代程颢诗中的顽童心态在对比阅读中留给孩子们极深的印象。程颢宣讲的程朱理学在当时极有影响力。很难想象如此年纪的诗人却发少年狂。

这时候,我教孩子们以游记的学习方法去诗里找找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还叫他们细心寻寻当时的环境描写。孩子们对这样的教授方式都愿意配合。有几个孩子还大胆地当了回路人甲,大胆地评介诗人,明确诗人的游春历程——近花丛,穿柳林,趟小河,拄杖河畔,游人如织,云淡风轻间老夫聊发少年狂!这种癫狂源于春色,虽然时人没几个懂得。春日偶成,本身就是即兴诗作,兴之所至,提笔成书,乘物游心,自得其乐!

其实,将自主权给给孩子,引他们赛诗激趣,引他们说诗生成资源,择优而留,用多元的解读走进古代诗词而非仅仅去背诵记忆,这一点很重要。教学里,尊重孩子个性,天性,以人文情怀走进诗歌教授诗歌,体悟诗词里的悲天悯人或大江东去,尝试以适合孩子特点的教授古诗词的方法去除时间鸿沟,走进诗词里的风华。风华古今同,传道却道道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