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渭水

27.06.2016  22:08

    在甘肃省推动戏剧大省建设优秀剧目展演中,渭源县剧团最新创作的秦腔历史剧《渭水医魂》一举演出取得成功。许多观众正是因为看了这台戏才知晓中国十大名医之一的封衡是甘肃渭源人。

    兰州城市文理学院还专门为《渭水医魂》召开了研讨会,会议由渭源县政府副县长白晓霞主持,可见一台戏被县领导多么重视,让参加会议的戏剧界人士感触很深。渭源将封衡搬上今天的文艺舞台,标志着淳朴而深厚的渭源文化从此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渭源戏剧是甘肃戏剧的组成部分,一台戏之对于渭水首邑的文明凸显很有广泛的宣示意义,也必将会迎来更多人走进渭源的绿水青山间。

    此剧的编剧张慧源再三声称他是“被赶上架的鸭子”第一次写戏很跛脚,但他们主创人员对这台戏的定位很高。这台秦腔是根据东汉末年渭水源地区名医封衡的文史资料和民间传说,通过其人学医、行医、传医的戏剧情节,表现了这位古代医生献身中医、发展中医的历史性贡献,歌颂其服务汉羌边民的仁医精神,展示了祖国医学的仁术特征,是一曲“中华高尚医德和民族团结的赞歌”。这种戏剧意图的确很明确。从第一场戏“遇险”到“救难”、“结盟”、“离别”、“应征”,直至第六场戏“魂归”,几乎把封衡活动的一生概括了进去,而且各场戏都表达出作者的题旨和要义:本草经、仁爱篇、和平篇、护生赞、渭水魂、大汉歌,歌颂了封衡救死扶伤“赛公侯”,拜见羌族首领医救边民,应召去见曹操唱和医道灵魂,勇往疫区之行积劳成疾,朝廷赐予“渭水医魂”金匾,魂归故乡仁爱洒遍鸟鼠山。这就是本剧的全部内容,塑造了封衡“药在深山是参宝,放在金盆一根草”古代医圣之形象,描述了当时当地民间的生活习俗,表达了主创者文化传播高度的责任心和热爱渭水故土的深厚情感,顺理成章地让观众了解到封衡的传医之道人生之路,触摸到渭水古老而深邃的人文脉搏,当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演出价值。

    然而从戏曲艺术视角来看,这台戏只是一出秦腔舞台版的历史人物报道,尚缺少一个严谨而引人入胜的戏剧故事,有事件而少情趣,有人物而少个性,有表演而少具体心理的细腻刻画,剧情着眼点有些“”,缺少悬念,缺少贯穿始终的戏剧行动主线。这些年甘肃写医道的舞台剧比较多,如《医祖岐伯》、《布衣皇甫谧》及《草原曼巴》、《女儿如花》等等,引起我省医疗卫生界的极大关注与支持,这是好事情,说明甘肃在古代中医中药就非常盛行,其医业人文与医学科学乃至中医名贤掌故传说都是伟大祖国医学医药文化的宝贵财富。中国十大名医封衡舞台剧的出现,是渭水古文化在今天广为传播与传承的重要渠道,笔者只是从戏曲的角度帮助作者打开思路,使《渭水医魂》更具有广大观众爱看也耐看的艺术魅力。

    如果这出戏要进一步修改的话,希望作者写出自己认识到的渭水封衡古代人物精神来,依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故事,进一步提炼加工,发挥想象力,重新结构场次,罗织人物关系,并依据秦腔简明而曲折的文本要求与具体演员的表演特长,再作新的整体升华。目前需要取掉情节“”而少悬念的缺点,大胆将曹丞相一开场就请出来,以烘托出渭水封衡行医的巨大影响力;将救死扶伤村民、教儿读本草传授医术、用医道仁爱交融羌族民众、义无反顾地救治瘟疫区众百姓等等这些事迹编织成一组起承转合波澜起伏的戏曲故事来。

    大家知道,曹操素有顽固的头痛症,故而追求“龟寿永年”,但又非只是要想听听封衡的“养生经”。曹操杀了华陀,那与华陀齐名的封衡被曹严厉传唤,这不就紧张了,来了悬念来了戏,引起人们对封衡命运的关注,封衡的医德与医术是高度一致融合为一体的,面对现实生活教育子女读经行医,其中自有深意且又反衬出封衡其人丰富而矛盾着的内心世界,人物就有了立体感;当“渭水医魂”金匾赐来时,身患重疾又悬壶济世的封衡却在为边民送药而去世于渭水鸟鼠山岂不更有点神韵和联想呢?戏就是由人编出来的,编出来还要继续修改、演出,反反复复地推敲才能有“”可看,才能抵达城乡观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境地,那时候,编剧的任务才能转向下一个目标。

    然而就这出《渭水医魂》的问世过程来看,也是一出可圈可点的“戏外戏”。渭源有个30来人的县剧团,前年改制,被一个名叫张鹏举的年轻企业家“接管”自告奋勇成立了渭河源演艺公司,“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张鹏举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收拢当地演职人员,挖掘文化宝贵资源,创排秦腔《渭水医魂》,“逼迫”他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的哥哥张慧源写出剧本,一定要把封衡搬上渭源县的文艺舞台;“会写也得写,不会写也得写”,于是先让兄长上演一场“赶鸭子上架”的好戏来。演员们也很卖力练功认真排戏,从无序到有序,从不好到好,忙的时节一天只吃一顿饭,就这样迅速生成一种戏曲气场,硬是靠本团的力量把这出戏创排出来在本县首演并赴临夏、陇南、兰州巡演,一举成为该县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渭水医魂》截至目前已经上演40多场,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