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贷资金发挥“酵母”作用 ——宁县探索金融信贷参与扶贫开发纪实
宁县积极探索金融资金参与产业扶贫开发工作,充分发挥金融资金的“酵母”作用,变“输血”为“造血”,把财政资金与金融信贷资金有机结合,有力地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两年前,宁县湘乐镇樊湾村村民王志义家里连一头羊都养不起,尽管有致富的念头,但苦于没有资金支持,只能望“羊”兴叹。缺少资金成了制约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因素。
为了破解这一瓶颈,宁县探索出了一条依靠国家开发银行扶贫贷款发展现代农业、解决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缺资金的扶贫新路子。自从宁县和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合作,共同启动实施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试点工作后,王志义养羊致富的想法变成了现实。
“自从国开行给我们发放扶贫贷款后,不用出村我就贷到了5万元,买了17只母羊。”如今,通过一年多的精心饲养,王志义家的羊已发展到75只,肉羊养殖让他看到了增收致富的希望。
在原有工资、存折、房产等担保方式的基础上,宁县与金融机构协调沟通,探索形成了合作经济组织担保、多户联保和苹果仓单抵押担保等方式,有效扩大了政策的受益面,为广大贫困群众解决了担保之忧,保证有贷款意愿的群众都能贷到款。在县乡政府的帮助下,樊湾村杨建明从国开行贷款2万元,对老果园进行改造后效益明显提高,去年他家8亩果园净收入16万元。
在宁县,除了国开行支持扶贫开发外,产业扶贫资金互助协会也在试点推行。这种资金互助方式采取财政注入为主、入社群众缴纳会员费为辅的筹资方式,成立村级互助资金协会,按照互助小组几户联保的方式使用互助资金,收回的借款、入股资金、占用费及时存入银行专户。资金互助模式运行透明,可以用银行存款的变化直接反映互助资金运行的每一笔业务。至目前,宁县共发展村级互助协会130个,先后为1694户贫困户筹措发展资金2565万元,扶持发展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21家,家庭农场7个。
在拓展资金来源的同时,宁县还把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和提高农民发展能力作为降低金融风险的切入点,探索建立了“143”技术到户机制,每个村围绕一个主导产业,确定农民技术总负责、若干明星示范户、若干农民技术员、每户1名技术明白人4类培训对象,采取提高培训、普及培训、田间地头培训3种培训方式,进行高密度、多批次培训,使贫困群众能熟练掌握1-2项致富技能,并找到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致富产业,为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
群众发展产业有了技术保障,金融贷款也降低了风险,实现了政府、金融机构、贫困农户互惠共赢的局面。近3年,宁县累计注入财政担保基金3861万元、贴息资金7875万元,从金融机构融资6.3亿元,极大地支持了贫困户的发展。(记者先朝阳 通讯员尚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