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科技厅政策引导 优化环境 聚集资源 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2.07.2016  02:10

奔涌的“创客风潮”不仅激发了无数人的激情梦想,也预示着科技管理部门适应新形势、主动作为迎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崭新时代。甘肃省科技厅积极适应社会需求、紧抓机遇,突出政策引导、优化创业环境、打造众创空间、集聚创新资源、构建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创业投资引导机制,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出台以后,甘肃省政府迅速组织相关部门研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了贯彻意见。甘肃省科技厅按照省政府安排,起草了《甘肃省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实施方案》和《甘肃省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鼓励全社会创新创业科技成果入股比例不封顶,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为重点推进大众创业。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地税局、共青团甘肃省委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众创空间建设工作的意见》(甘科发〔2015〕14号),省科技厅制定了《甘肃省众创空间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甘科计〔2015〕4号)等一系列的政策办法,为甘肃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辟了政策空间。

1 . 优化提升公共服务。 为了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省科技厅全面整合创新创业资源,通过提供科技创新劵,支持创业者共享资源。“大型仪器协作共享平台”首批面向社会开放科研仪器设备和设施的单位共有23家,单价20万元以上的科学仪器设备共计1183台(套)。今年,甘肃省“科聚网”和“兰州科技大市场”正式上线,实现了科技资源、科技数据、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技术市场、科技管理、投融资、法律咨询等综合科技服务,创新创业者可以通过云服务平台找信息、找资源、找资金、找设备、找服务,享受“一站式”的“指尖上的服务”。目前,“科聚网”已整合了包括各类文献信息6.6亿条,科技成果8147项,咨询专家5261人,日访问量近1300人次。在甘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向创客、创新创业团队、创业企业提供有效开放共享。

2. 构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

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掀起了全省新一轮的创新创业的热潮,众创空间遍地开花,全省涌现出100多家众创空间,有力助推了全省创新创业,61家被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其中14家获得科技部备案)、认定省级创新创业导师242名,张掖市被认定为创新创业示范城市。以科研院所为依托的“科脉创新工厂”、“分子E家”、“爱客家”等众创空间应运而生。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借助甘肃省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科脉创新工厂”、能够面向甘肃省装备制造业为创业者提供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辅助测试、信息与标准服务、工业设计、人员培训等6个方面的服务,已有21家企业和团队入住孵化;以高等院校为依托的“兰州大学翠英众创空间”、“交大创客之家”等众创空间悄然兴起。兰州交通大学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建立的“交大创客之家”,吸引入驻创新创业团队70个,入驻小微企业数量25家;以企业为代表建立的“兰州科技大市场众创空间”、“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创意产业众创空间”、“青年创业馆”等众创空间活力四射。其中,“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创意产业众创空间”入驻企业近百家,入驻率达到100%,为各类创意文化和科技人才提供就业岗位近1500多个;以创业形式通过众筹方式创办的“甘肃一八九八咖啡”、“船说创业咖啡”、“斯漫众创咖啡”等众创空间也小荷初露。其中,船说创业咖啡”打造兰州的“青年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形成完整的“筛选—孵化—加速—毕业”孵化链,入驻团队引入驻创新创业团队和小微企业共57家,带动甘肃省内就业1500多人。截止4月底,入住61家省级众创空间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团队)1249个,留学归国创业企业(团队)53个,科技人员创业270个,吸纳社会就业13044人,其中吸纳应届大学毕业生3543名。

3. 完善知识产权环境。 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快速维权机制,加大侵权行为查处力度,将故意侵犯知识产权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设立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兰州代办处,通过推广在线申请、登记等方式节省专利申请人的时间。同时,合理设置流程,最大限度降低专利申请费用。积极开展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典型案例的宣传和培训,增强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管理能力,2015年以来,共举办各类知识产权培训26期。积极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金融服务。

4. 落实财政支持政策。 2016年科技计划项目中,省科技厅整合1340万元资金,根据对61家省级众创空间的考核评估结果,分别支持了57家众创空间和80家科技型“双创”小微企业,又积极协调发改委专项资金1540万元,加大对众创空间的补贴力度,省人社厅集中财政资金7000万元,加大对创业创新基地建设的投入。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各类社会资源积极支持双创,截止4月底,仅61家省级众创空间服务的团队及企业当年获得投资总额4.09亿元。

5.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一是设立了20亿元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其中3亿元科技孵化器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兰白试验区及省内各类孵化器的建设和运营。二是鼓励种子资金和天使投资基金等进入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有20家众创空间设立了种子基金,天使投资16家,32家企业获得A轮投资。三是设立了4亿元科技贷款增信基金,加大创业信贷支持。四是建立了政府、投资基金、银行、创客企业、担保公司等多方参与、科学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引导银行进一步加大对创客的信贷支持。目前交通银行、甘肃银行、兰州银行、华龙证劵、省国投公司都积极加入扶持创新创业的行列,共同促进小微企业发展。五是积极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金融服务。

6.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系统推进科技创新组织模式、科技项目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科技奖励制度、人才评价等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创业环境持续完善,积极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构建一批综合性创业服务平台,建立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产业链孵化链条。修订和出台了一系列科技政策,创新政策体系日趋完善。2016年4月1日,修订通过《甘肃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实施后,全国第一部修订出台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地方性法规。条例规定了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全部留归本单位所有,提高了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的奖励和报酬,并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未对科技人员实施奖励和报酬的行为设立了责任追究,是对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重要补充;条例明确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成果转化主体责任和政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以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体现了甘肃省的地方特色。

7. 营造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 一是鼓励众创空间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精心营造以“服务创业、服务创意、服务创新”为主题的创业生态环境,利用电视、报纸、网站等主流媒体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加大对创新创业的宣传。二是积极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科技厅、教育厅、人社厅、兰州新区、高新区、城关区都组织了不同层次的各类大赛,2016年省科技厅牵头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甘肃赛区)暨‘兰州高新杯’甘肃省创新创业大赛”,创新了机制,采取了冠名方式,获得赞助600万元,其中奖励经费400余万元,一等奖奖金增加到60万,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团队的参赛热情,参赛企业家和团队个,比上届分别增长了1.5倍以上。科技厅举办的“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甘肃省第六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有近1000支大学生创业团队报名参赛,其中国际队15支,国内各高校组织的参赛团队35支,来自省内30所高校的参赛团队900多支。三是积极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培训,通过创业咖啡训练营、技术项目对接会、创业辅导培训、专题论坛讲座等各类活动,营造人人支持创业、人人参与创新的舆论环境和良好氛围,仅由61家众创空间组织的创业活动886场,开展创业培训1039次。四是编印了《甘肃创新创业—双创SHOW》画册,集中展示和宣传全省众创空间和创业导师。成立了“兰州众创空间联盟”,开启了资源和服务共享模式,合力服务创业者。五是开展“创业导师陇原行”行动,今年将在在各市州、高等院校和有关企业开展系列活动。

8. 典型引领建立创新创业示范。 一是兰白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进入快车道。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实施“3510”行动,整合财政资金20亿元,设立了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并与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管委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发展规划(2015-2020)》已发布实施。兰白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正在发挥作用,2015年累计帮助22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贷款融资10.09亿元,首批发起设立的4家子基金总规模已达到16亿。二是张掖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城市示范展现新亮点。2015年张掖市顺利晋级国家“双创示范城市”,经过近一年的运行,启动建设了10个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搭建了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全市正在建设的众创空间达到27家,有6家众创空间被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聘请省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150名为创业导师。开展“金张掖创新先锋”树评活动,启动了全市首届创业创新大赛和“赢在金张掖”创业创新电视公开赛,举办企业家大讲堂等各类“双创”培训170多场(次),培训致富带头人、大学生等各类创新创业主体5800多人(次)。2016年元旦期间举办“陇商回家乡、聚首金张掖”大型招商引创推介会,张掖市“双创示范”2015年度三大科技创新目标任务已超额完成,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家,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13.5亿元,其中小微企业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2.2亿元,全市拥有授权专利1383件,其中小微企业授权专利达到692件,全市当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2630户,新增注册资本185.5亿元,新增小微企业3448户,增长89.8%;全市小微企业首次突破1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