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从顶层设计入手

19.06.2014  04:47

    窑街,距离兰州最近的煤矿,曾经为兰州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资源锐减、结构单一、地方财力薄弱、失业率居高不下、生态环境恶化……一系列接踵而来的严峻问题使窑街的发展陷入困境。经过近三年多的整治与清理、美化与转型,如今窑街已经成为“青山绿水”安居乐业的卫星城镇,为资源枯竭地区社会经济接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报道见6月18日《兰州日报》三版)

    甘肃是一个矿产资源大省,经过数十年的开发,不少因资源开发而设置的城市,如玉门、白银,目前都成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同样的状况也出现在兰州,窑街、海石湾、阿干镇等地都面临着经济结构失衡、接续替代产业乏力、生态环境破坏、失业人口增多、人才流失严重等诸多矛盾。这些资源枯竭的城市和地区将何去何从,已经成为亟待破解的发展难题。

    破解这些难题关键还是解放思想,因地制宜,盘活现有资源,在社会经济转型上下功夫。

    资源枯竭型城市和地区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环境破坏严重,需要大力投入来进行整治和修复。例如窑街,由于地下采空区日益扩大,到处呈现滑坡、塌陷,7000多亩农田由于地下塌陷而不能再使用自流灌溉,当地村民们开始三五成群地开采小煤窑、在滩涂地圈地建煤场,使窑街千疮百孔,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但通过整顿治理、回填搬迁、绿化美化、改善基础设施等一系列措施,窑街的环境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修复,大通河两岸再现青山绿水,窑街的生存生活环境再次回到宜居宜业状态。

    资源枯竭、产业单一是窑街这类地区的现实困境。但同时也要看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这些地区也存在着基础设施健全,生活设施完备,就业人口素质较高等有利条件,比起传统农业经济基础的普通乡镇,更具备发展潜力和转型基础。盘活沉淀的生产生活资源,将产业结构逐步由单一向复合转变,是根本性出路。窑街正是充分利用了现有的产业基础,引进洗煤厂和油页岩高温汽净化等项目,将单纯煤炭开采产业逐步向深加工、精细加工转化,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当地群众开辟更多的致富途径。让群众生产有“基地”,赚钱有“途径”,这是非常朴素的发展观,但却是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充分激发群众主观能动性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

    当然,窑街的转型发展目前还只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要真正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窑街,还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从更基础的工作着手。一是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建设成型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这些资源枯竭地区,在目前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环境下,单靠自身力量实现转型是非常困难的,必须要有外部力量的引导和支持。政府必须以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规划来实施这种设计和主导。其次,要大胆创新,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用足用好政策优惠,将沉淀下来的土地、人力、基础设施转化为投资优势,因地制宜促进产业多元化,提高地区经济活力,承接中心城市产业疏散,完成经济的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