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支书搭桥:“心里两个支架,带来三个变化”

30.05.2016  08:25

    新华社兰州5月29日电题:贾支书搭桥:贾支书搭桥:“心里两个支架,带来三个变化

    新华社记者张钦

    自从司桥乡唐岔村的党支部书记贾志兴心脏病突发,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回来,登门看望的人就编段子逗他:“心里两个支架,带来三个变化”。

    司桥乡唐岔村地处集中连片特困的六盘山区,归苹果大县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管辖。然而,就像司桥无桥那样,唐岔的沟沟岔岔里以前看不到几棵苹果树。能见到的,是低矮土坯房、滚滚尘土路。旱地里的庄稼在烈日的烤炙下,像马毛一样长。

    今年60岁的贾志兴自1990年起就当村干部了,做村党支部书记也有15年。他有幸全程参与了全村包产到户以来的两件大事:2006年,村小标准化建设和2008年全村平整梯田。即使这样,村里的现状与村民的“志兴”梦还有差距。

    2014年,情况变了。县、乡干部一拨又一拨地到村里登门走访,一遍又一遍地核实收入、登记造册。全村217户人中,有104户被识别为贫困户。大家感到有大事要发生了,但很长一段时间,干部还是来,表格不断填,却是“只见云彩飘,不见雨下来”。“一天到晚领着干部串门”。村民们背地里说,贾支书是“串门支书”。

    但到了2015年,挖掘机、装载机的轰隆声划破山村的宁静,没人再说贾支书是“串门支书”了。一年间,唐岔村8.4公里的坎坷通乡路和村内巷道得到硬化;92户贫困户的危房要被改造,86户群众的庄院里又是改厕,又是改水、改圈,还建了沼气池和果园;一批栋准化养殖圈舍将拔地而起,在新建成的村部前,一个满是体育健身器械的文化广场建成了。仅仅这些基础设施的政府投资,就达到800多万元,相当于户均投资2万多元。

    也是从这时开始,贾支书忙得团团转,尽管家里距村部只有1里地,却经常挤不出时间回家。他和县、乡驻村干部都住进村部,在这里临时开灶。

    “好好一个庄子,拆得像被飞机炸过一样!”在没日没夜地加班加点的同时,还要面对部分群众的不理解。村里拓宽、硬化巷道,部分人家靠路的茅房、牛棚需要拆掉避让。有五六户人很难做通思想工作。看人家脸色不好时,贾志兴就先走开,等人家气消了再来。此后,一遍又一遍地“串门”,一点又一点地,终于做通思想工作。

    巨大的工作、心理压力使年届花甲的贾志兴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两年前,他参加体检时各项指标都还正常。但到了2015年8月,正当各项建设都有了眉目时,他却被送到医院查出冠心病。当医生说手术可做可不做时,为了给家里省钱,贾志兴决定不做手术。今年1月,全村旧貌换新颜,而他被家人直接送到兰州,可做可不做的手术已是非做不可,他的心脏里植入两个价值4.7万元的国产支架。

    “烂泥路变成水泥路,土房子变成砖房子,土操场变成小广场”。说起“心里两个支架,带来三个变化”,村里低保户唐守祥说。而在静宁县委书记王晓军看来,精准扶贫正使贫困地区山村变美、群众思路变宽、党群干群关系变亲。

    5月下旬,正是绿染黄土时节。走进唐岔村,绿树掩映中,红色的是新建的砖混房、蓝色的是标准化牛舍、灰色的是宽阔平坦的水泥路。10多个老人正在村前小广场的体育健身器材附近有说有笑。贾志兴说:“牛蹄窝变成小城镇,大家都觉得自豪,大家都舍不得再脏鼓捣脏了。

    来到村民张祥合的家中,映入眼帘的不仅是一长排新建的砖混房,还有洗澡间,大土炕被改造得神似席梦思床,显得很洋气。张祥合现在不仅出门打工,家里还有了苹果园。在乡、村干部持续多年的帮助下,唐岔村现在已有800亩果园,其中有200多亩已开始挂果。2015年底,全村104户人中,只剩下8户人未脱贫,经验收全村整体脱贫。

    “我当了26年村干部,现在最受村里人抬举,大家对我特别客气,有事都找我,再没有人戳脊梁骨骂我了。”贾志兴说,“手中没有米,唤鸡也不来。这得感谢精准扶贫把各级的力量都聚拢来,帮村两委树立了威望。

    山乡虽无桥,处处连心桥。像司桥乡唐岔村这样,截至2016年年初,甘肃减贫128.7万人,比预期目标超出28.7万人,有1742个村通过了甘肃省、市两级脱贫验收实现整体脱贫。甘肃省委组织部考核办副主任杜昕昱认为,甘肃“穷帽子”与“官帽子”相挂钩的政绩考核,极大地激发了各级干部投身精准扶贫的动力,也带来党群干群关系更密切的巨大利好。(完)

 

    

( 编辑: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