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安民:“古路”长行者 墨海一耕夫

16.04.2016  10:24

    贺安民:“古路”长行者 墨海一耕夫

  贺安民

  贺安民书法作品

  二十多年前,贺安民开始有意地远离了热闹的书法圈。身为甘肃首届书法家协会理事的贺安民,早前亦是陇上书界中名气与名望皆盛者。

  补了“汉三颂”,还有在汉代刑徒砖、楚简千字文等方面取得了研究成果……这是贺安民“远离”多年的结果,尽管目前,这些书艺成果还不为更多者闻之。

  不求闻达,不与人争,不和谁比,做些别人忽略的事,贺安民在他的“狗尾巴草”的书法世界里安心修炼。

  兰州晨报首席记者 雷媛

  图片系受访者提供

  1

  “武陵源中一耕夫

  前段时间,艺术评论家张发栋偶然间看到一个视频,中国摇滚教父崔健在演唱会上专门推荐了他的一位好友,崔健说他的这位好友大概有二十年左右没有出现在公众面前,演唱会前一个机会他恰好听到了好友的几首音乐,非常震撼,震撼之余更多疑惑:“这么美好的音乐为何不广而告之呢?”朋友的回答是:“我的音乐与这个世界没有关系。”这让遗憾的崔健愈发敬佩。

  这个视频,还有崔健朋友的那一句话让张发栋想到了贺安民。

  贺安民年逾七旬,住在兰州电力修造厂的家属院中一幢破败的旧楼中,一室一厅的逼仄空间中,一方简易的案几占去了近一半的地方。楼虽然破旧不堪,不过黄河就在隔条马路的对面,故“临河轩”的宅号是贺安民最为欣慰的,他一天早晚都要去黄河边转转的。

  张发栋认识贺安民的时间倒是不长,也就一年多两年,不过早在四五年前,贺安民的名字他却从一位爱好书法的业余书家朋友口中多次听闻,朋友有一句话让张发栋印象深,大意是贺安民是属于以后字能立得住的不多的书法家之一。

  等见到贺安民的那个书法集子《章草唐诗三百首》之后,张发栋说他连续三天爱不释手,“我被打动了。”随即,张发栋说他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写了一篇评述文章《章草的余光》。

  “这个人(贺安民)怎么又出现了?”张发栋的文章刊发后,引起了小小的反响。

  贺安民是兰州电力修造厂的一名工程师,在厂子里就以毛笔字写得好出名。上世纪五十年代要办一个全省书法、美术、摄影的大规模展览,贺安民被抽来负责筹办。他与甘肃书界的直接联系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还是顾子惠、狄水池、金玉振等陇上大书家的忘年之交。

  “在‘文联’那个楼上坐了十多年,见了很多的事,觉得坐够了。”二十多年前,贺安民选择从书法圈中抽身而出的决定让很多人替他惋惜,大家都觉得如果他不离身,那么今天的他就不是现在这样“寂寂无名”。

  和贺安民谈的多了,张发栋觉得自己多少懂些他了。

  “他主要沉寂于书法史、文化遗产的爱好,这应该是远远高于他人的地方。”张发栋眼中这才是贺安民抽身远离最重要的地方所在。

  书法爱好者、收藏家杨军亦是贺安民的挚友,在他看来,贺安民书体精进书风形成也就是在他沉寂的这一二十年间。

  贺安民有个“三进一退”的苦习目标,即一进春秋战国时期楚简,二进秦汉之交隶书,三进汉至两晋间章草,一退为专攻隋末唐初的楷体。“四十多年既无一日懈怠,又不蝇营狗苟或装装门面,真是很纯粹地热爱优秀的文化遗产,这就着实让人肃然起敬了。”张发栋直言。

  贺安民有一闲印,上刻“武陵源中一耕夫”,他解释其意是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顾耕耘,不管收获。倘若读者看了受到启发,则他的那些书法实验就利众,反之,他只好竖起一块“此路不通”的牌子,提醒人少走弯路,也是很满足了。

  2

  “字正必先心正

  茹欲立是贺安民的老师,这位老师给了他的学生一生很大的影响。

  贺安民存有一本前两年出版的《茹欲立传略》,出生于1884年的茹欲立曾任南京国民政府审计部第一任部长,解放后,曾任西北军事委员会委员、西北检察署副署长等职。“1905年茹老赴日本学习,入振武学堂学习军事,留日期间受到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感召,他率先参加同盟会,并与陕西留日学生共同创办杂志,撰写文章抨击君主立宪。

  贺安民是在十多岁时就跟随茹欲立先生学习,老师开明的教学方法让他受益无穷,用他的话说,他自己的书法之根是茹老培植的。“那时候到茹老家去临帖,我们喜欢临什么,他就放手让我们尽管去临,从不根据他自己的好恶强迫我们,相反,他特别反对我们学生学写他的字。”贺安民到现在还记得老师茹欲立总是要求学生取法乎上,向古人学习。

  记得有一次,贺安民临了茹欲立的字,自己很得意,然后拿去给老师过目,没想到老师一下急了,“那么多古人的字你不临,你怎么临我的字?”后来贺安民明白了这是茹欲立格局所在,他不保守,更不会像如今的老师总是让学生临自己的东西。

  十八九岁的时候,贺安民临了《兰亭序》,自己也很满意,便拿去给老师看,不料,茹欲立看了后,来了一句:“这个你先不要写,如果你要写行书,我给你找个帖临。”多年后,贺安民才明白老师的意图,你上手就是研究生课,事实上你连一二三都不知道,就要做微积分。

  贺安民将老师茹欲立的教学总结为直观教学——“他临,你看,看完了,你写,他看。

  “茹老很少拿着什么碑、帖讲,多说的就是什么革命啊、民主啊,实际上他是教你做人,至于字,在他眼中那就是一个文人必须的,没什么可教的。即使要教,古人的东西在那儿放着呢,你学习就好了。

  贺安民记忆中,茹欲立一生酷爱书法艺术,无论事务如何繁忙,生计如何艰难,也无论酷暑严寒,伏案习字是他每日必修之功课——他所得各种名碑、墓志拓片大都临写数十百遍,体其势,融其神,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自成一派。对中国书艺之精髓体味极深的茹欲立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字正必先心正。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贺安民至今还记得老师对他的训诫,研究书法,切不可以沽名钓誉为目的,急功近利者难以脱俗出尘,入高尚清淳之境地。

  在贺安民心中,老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茹欲立是于右任的同学,1928年于右任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审计院院长,多次函电茹欲立前去襄助,但皆遭婉拒,最后在于右任的“合则留,不合则去”的承诺下,茹欲立出任审计院副院长。1931年,审计院改部,茹欲立任审计部第一任部长。“1932年国民政府发布了‘十二号训令’,将军务费由每月一千八百万元减至一千六百万元。时隔不久,蒋介石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为加紧剿共,下令增加军事预算,财政部多次将指令通知送交审计部,均遭拒签(无审计部的签字盖章,中央银行就不能拨发)。在蒋介石的催逼之下,于右任一再劝茹欲立‘姑予签字’。茹欲立坚决不从命,并对于右任说:‘一二八淞沪抗战没有法案,没有预算,来多少我签多少,那是打日本人,应该签。如今给军需署追巨额军务费是用来打中国人,这个字我不能签。’”随即辞去审计部部长一职。

  3

  “我要给我的字找‘龙头’

  蛰伏于陋室20多年,贺安民做了些被人忽略的事:漫漶碑刻的补遗工作。

  “汉三颂”之一的《郙阁颂》在宋代时就残缺了。《郙阁颂》是东汉灵帝刘宏建宁五年(公元172年)刻的一方摩崖石刻,是为纪念汉武都太守李翕重修郙阁栈道而书刻的。该石刻自成一家,独具丰标,为标准的汉隶八分。

  残缺的《郙阁颂》被贺安民一下子就补了100来个字。这个几百年没人做的事,贺安民在十几年悄悄地做了,他自豪的是自己补的每一个字都是有来源的,“石头虽然不在了,但有文献啊。”熟悉贺安民的朋友们都知道,贺安民对文献的掌握也是惊人的。在张发栋看来,贺安民对漫漶的字的填补的这种方法,就是“以诗证史”。

  更厉害的还有,字补上了,贺安民还能对已经遗失的石头的形状有自己的推断。对于这一点,朋友们笑言这和他工程师出身多少有些关系。

  贺安民不能保证自己补的《郙阁颂》百分之百正确,但他觉得自己能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这一点很重要。

  几十年前学习书法没多少资料可参考,贺安民就自编了“草篆字典”,他说自己可以为了一个字坐上几天的火车去外地博物馆查。所以,这为他近几年在探索、融合甲骨文、金文、秦简、楚简等新篆体的写法上铺下了道路。

  贺安民内心有他的追求。显然,时间也回报了他的那份追求。

  《郙阁颂》之外,贺安民对于其他两个汉颂——《石门颂》《西狭颂》都有自我补充。还有,没有多少人知道的“汉刑徒砖”,贺安民早些年就进行了探究,并运用于自己的书体中。

  至于研究楚简,贺安民说是给自己的字找“龙头”。他算得上是全国较早搞楚简千字文的。

  “现在出的《楚系简帛文字编》,收字3800多字,实际可用字一千多字。我收集的字有2600多字,可用的字1500字。”此外,贺安民还搞了《楚简百家姓》。

  包括《郙阁颂》,还有楚简千字文,贺安民的这些自我研究成果多是“自我欣赏”,未被相关专业领域所认知。

  “我就是自己闹着玩的!”贺安民多如此自嘲。

  他常说,如果别人的书法世界是牡丹世界,那他的就是狗尾巴草世界。用狗尾巴草自喻,无非贺安民觉得自己属于非权威,属于人轻言微。

  苦雨斋主所云:有些人种花聊以消遣,有些人种花志在卖钱;真种花者以种花为其生活,——而花亦未尝不美,未尝于人无益。这话恰可拿来助懂得贺安民独立耕作的艺术美与不在乎功利的纯真性。

  张发栋记得第一次去贺安民家,看到门后贴着的一副秦简体的对联,除过那宛然散发出一股股幽深气息的苍醇笔触之外,对联的内容更让他感想颇多。

  那副对联书着: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 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