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脚印踩出致富路——贵州省锦屏县林下种养殖户杨通化脱贫记
“以前,这里都是荒山荒坡,没人管,更提不上效益。自从搞起林下钩藤、林下养鸡等林下经济后,这片山林就显得生机勃勃,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山。”贵州省锦屏县固本乡控俄村致富带头人杨通化赞叹道。昔日荒坡变宝地,泥脚印踩出致富路。
因地制宜 荒坡变“银行”
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坡,发展难、增收难。杨通化靠着一股韧劲,硬是把荒坡变成了“绿色银行”。杨通化告诉笔者,那些年,村里外出务工的人员很多,田地荒芜了不少,心里暗暗觉得可惜,要是栽上能让群众增产增收的经济作物该多好啊!杨通化听说种植林下钩藤有市场,政策也好。然而,当时钩藤的栽培并没有受到村民的认可,一些群众对钩藤栽培持怀疑态度,认为产量低、周期长,采摘费工、技术不好掌握、有风险。面对这些质疑和困难,杨通化并没有退缩,他倔强、不服输的性格在这一刻表现得淋漓尽致。2011年,杨通化开始在高舟村推广钩藤栽培技术,利用自家荒田荒地作了试点栽培,长势非常好。这时,他不忘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初心,积极向广大村民宣传种植钩藤的好处,并免费传授种植钩藤的技术。村民逐渐对钩藤市场有了了解,看到杨通化的钩藤“试点基地”长势喜人,又得知每公斤钩藤都能卖到30元-40元,村民心里都“热”了起来。
“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是对的,杨通化的路子没错!”高舟寨罗南斌说。示范户的成功,让高舟寨广大村民认识到强化地方产业经济的好处。杨通化并没有就此停歇脚步,他为村民申报了钩藤基地产业化项目,打算以专业合作社形式发展钩藤产业。如今,全村钩藤种植达200余户,面积达500余亩。
转型升级 增收多元化
“杨通化真能干,在发展林下钩藤的同时,还重视林下养殖。”退休老干部吴达祥提起杨通化时总是赞不绝口。近年来,杨通化对林下养鸡、养鸭、养鹅等林下产业一点不放松。2013年以来,他通过“政府帮扶+个人集资+合作社”方式发展林下养鸡3000多只,年获纯收入2万余元。
在他的带动下,全村从事林下养鸡、养鱼、养猪的农户已有30余家,其中产量达3000只以上的农户有4家。“杨通化给大家带了个好头,让我们有了自己的产业。照这样发展下去,我们距脱贫的日子不远了。”控俄村务叶寨的吴厚华欣慰地说。
“是大家的热情感染了我,是村民相信我,鼓励我,让我从一个地地道道的贫困农民逐步走上致富道路。”这是杨通化朴实的话语。
2014年6月,杨通化看到了香港华润集团在青山界风力发电建厂的契机,在青山界七星塘边上建起了一家农家乐,命名为“青山界旅游接待站”。随着青山界风力电网的形成,青山界旅游业发展已呈明显向好趋势。据杨通化介绍,游客来多自贵阳、黔东南等地,青山界旅游接待站今年接待前来观光的游客达20余万人次。一个小小的山庄仅半年纯收入就达10多万元。
“步步为营” 修路解民忧
“我们寨子的道路如今已四通八达,方便多了,多亏有杨通化!”控俄村高舟寨78岁的老人杨正槐逢人就说。曾经,高舟寨地理条件差,不仅村民出行难,更因为交通运输不便,林产品无法有效与市场对接,导致发展慢、农民增收难等问题。“村里要发展不单靠国家政策帮扶,脱贫致富还得靠自己,能为村寨做点贡献也是应该的。”杨通化心里总是这样想。2014年3月,杨通化召集村组干部商议,联系涉及田边地角的户主,自己愿为他们出钱修路。一时间,杨通化自愿为村民修路的事在村子里传开了,村民也积极配合,让山的让山,让地的让地。杨通化放下家中农活,全力修路,一边设计路线,一边请来挖掘机,从白天到晚上紧跟施工车辆。他是把修路这件事当成了自家事来做。
“你不做、他不做,若是我也不做,这路啥时候能修好啊,路通了大家生产生活安全都有了保障,累点算不了什么!”面对心疼他的妻子,杨通化细心地安慰。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2条长4公里的乡间道路终于修好了。为了修路,杨通化自己掏腰包支付了3万多元。
固本乡是锦屏县最为偏远的乡镇,也是贵州省“两山”扶贫乡镇之一。在产业“大扶贫” “大健康” “大数据”扶贫攻坚战略的新形势下,杨通化有了自己的“小路子”。他通过“党员+贫困户”模式,实现“一帮一”致富链,帮助困难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向他们传授科技致富经验,帮助贫困户调整产业结构。据了解,在他的帮助下,村里已有近50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
“这算不了什么,能为乡亲们做点实事,让大家都富裕起来,我心里高兴。”这是杨通化的心里话。(中国绿色时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