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兴建贮藏设施增值大宗鲜活农产品 4年累计为主产区农民减少损失2亿元

23.11.2015  09:12

  原标题:我省兴建贮藏设施增值大宗鲜活农产品

  4年累计为主产区农民减少损失2亿元

   中国甘肃网11月23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 (记者 王朝霞) “以前收获了洋芋、苹果,堆放在院子、树下、土窖里,容易受冻、腐烂,只好低价出售。”庄浪县良邑乡杨王村农民杨忠良说,“如今国家补助2.1万元修建了贮藏窖,洋芋、苹果有处放,还保鲜,等价格上涨后再销售。”我省落实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4年争取中央财政奖补资金2.6亿元,兴建马铃薯、果蔬等大宗鲜活农产品贮藏设施,为主产区农民减少损失2亿元以上。

  我省农民过去收获马铃薯、苹果、蔬菜等大宗鲜活农产品后,发愁贮放,或在地头低价贱卖,或在传统土窖里任其长芽、腐烂、萎蔫等折损。为此,农业部、财政部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我省被列为首批组织试点建设的省份,通过4年的补助政策实施,共争取中央财政奖补资金2.6亿元,支持主产区1万多家农户和500个专业合作社建成1.62万座马铃薯、果蔬贮藏设施,覆盖了16个主产县区的150个乡镇,累计新增贮藏能力50万吨。

  我省大力开展农产品产后贮藏设施建设,延长了农产品的销售周期,提高了农产品销售价格,仅贮藏一个环节就减少马铃薯损失42万吨、苹果损失8万吨,解决了农产品产后损失大、质量安全隐患多、卖难等问题。定西市4年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18亿元,建成小型马铃薯贮藏窖近1万座,新增贮藏能力28万吨以上,马铃薯产后损失率由20%以上降低到5%至8%,马铃薯不冻、不烂、不黑心,每年减少马铃薯贮藏期损失4万吨,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000多万元。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的实施,延长了农产品贮藏、加工期和加工原料的供应期,为农产品精深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全省已建成规模以上马铃薯加工企业60户,淀粉加工能力近80万吨;浓缩果汁加工企业7家,生产线120多条,年生产能力12万吨。同时带动了包装、冷藏、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目前全省已经形成交易量在2000万吨以上的马铃薯交易市场13个,购销网点2100多个;静宁、麦积等县区已建成10万吨以上的苹果交易市场5个,从业人员近5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