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村借力脱贫乡间百姓乘势致富

23.07.2015  02:32

    7月16日早晨,阳光明媚、轻风习习。站在中连川乡高家渠村山梁上一眼望去,豆花、药花、洋芋花,满是花的海洋;麦香、花香、柠条香,总是香味四溢。“再过3个月,我们村将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正在现场参与维修村小学大门的高家渠村支部书记高生涛高兴地说,今年虽然脱贫任务很重,但在兰州日报社的帮扶下,乡党委、乡政府全力以赴支持高家渠以特色产业、乡村环境卫生整治等为主要抓手实现脱贫致富。

    1

    如何破解脱贫致富难题?

    “双联帮扶”建起农民幸福屋

    如何破解难题使这里的农民先脱贫后致富?怎么才能缩小贫困山区农村与加速推进的小康社会建设的差距?省委、省政府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这里走上致富新路、点燃希望之火注入了活力,创造了机遇。自“双联帮扶”活动开展以来,兰州日报社党委、行政班子展开了一系列既符合实际又能解决当前和长远问题的帮扶行动,在生产、生活、政策宣传等多方面给予了中连川乡全方位的帮扶。

    近年来,中连川乡在兰州日报社等联扶单位的帮扶下,围绕“两基(基础设施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一调(产业结构调整)一转(转变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本着“产业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的原则,逐步构建“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调整优化结构,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扩大经济作物种植比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

    2

    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多举措“精准扶贫”改变生活

    “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是老百姓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有了这么好的政策,有了上级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的支持和鼓

    励,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有大的改变。”中连川乡高家渠村村民何占龙去年在帮扶干部的鼓励下,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探索药材种植技术,当年就取得了不错的收入。

    据悉,自省委、市委提出“精准扶贫”概念以来,兰州日报社党委就如何做好今年“双联帮扶”工作创新思维、超前谋划,自筹6万元资金为中连川乡两个帮扶村的100户贫困户购送多胎小尾寒羊,并于4月22日全部发放到有致富能力、有养殖经验的贫困户的手中。自此,兰州日报社2015年度“精准扶贫”帮扶战役全面拉开!

    “这两年我们村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溜儿的砖路让老百姓卯足了致富劲头。村里多了项目、多了资金,也多了致富领路人。”说起“干部联村”,中连川乡黄蒿湾村村长马武同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短短三年时间,“干部联村”让黄蒿湾村面貌一新。老实巴交的农民,增添了“闯出去”的勇气;基层干部,坚定了“留下来”的信念;沉寂的山村,燃起了“旺起来”的希望。“以前村里发展没有明确目标,自双联帮扶活动开始以来,联村干部和县乡干部一起坐下来,帮村里制订了发展规划,让老百姓有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大家的劲头更足了。”记者在黄蒿湾村新建的村委会看到,每年要办的所有实事全部上墙,一目了然。地处北山山区深处的中连川乡黄蒿湾村,山大沟深,多年来交通问题一直制约着这里的发展。去年在积极争取上级扶贫项目与资金支持的同时,联扶干部和各帮扶单位多方协调,终于完成了进村道路的铺设。

    其实,为了解决中连川乡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这个难啃的“硬骨头”,乡党委、乡政府在兰州日报等帮扶单位的支持下,积极创新产业和就业“两业”扶贫模式,积极推进贫困群众“换穷业”和“拔穷根”。创新“土地流转+集约化”推进产业化,把农民变产业工人,以及“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和“扶农庄,带农户”等产业扶贫模式,不仅加快了全乡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还有效解决了农民增收难题。除此以外,中连川乡坚持“扶贫”先“扶智”,创新推进“职业培训+充分就业”的模式,使一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转移就业增收致富。

    双联工作,不是简单的输血式扶贫,而是一项长期的造血工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要让贫困村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子,又要让农民兄弟得到真正的实惠。“作为联扶单位和联扶干部,我们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协调组织和宣传优势,在项目富民、产业帮扶、捐资助学、送医下乡等方面多动脑子、多想办法,让双联行动真正成为惠泽百姓的民心工程。”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兰州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杨增宽说。修路、平地、养羊、种树;捐资助学、送医下乡、文化进村。双联3年来,对于榆中县中连川乡高家渠、黄蒿湾和龙泉乡水泉湾村的老百姓来说,“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带来的变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据了解,中连川辖12个行政村,至2012年底,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3560元,人均占有粮食不足300公斤。

    3

    今后怎么帮?

    精准调研全方位对接

    “多年来,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群众生活困难。”中连川乡党委书记陈效堂说,归纳起来,和高家渠村、黄蒿湾村一样,中连川12个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以干旱为代表的自然气候恶劣,基础设施滞后;产业结构单一,未形成规模,群众增收难;科技文化素质差,观念落后,扶贫开发工作难度大。”

    今后怎么帮?方向在哪一面?7月16日,兰州日报社班子成员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兰州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杨增宽带领下,再次来到位于榆中北山腹地的中连川乡,对报社帮扶村、今年全市脱贫村之一的高家渠村给予了全方位、再精准的调研。在与中连川乡党委书记陈效堂深度对接后,两个“一把手”就下一步高家渠村的脱贫任务和中连川乡其他5个村的脱贫任务进行了梳理和再安排。

    据悉,今年中连乡有鞑靼窑村、中庄窠村、刘家岘村、陡泉湾村、垲坪村和高家渠村6个脱贫村1056户4899人将实现脱贫。目前这6个脱贫村在各帮扶单位的倾力帮扶和乡党委、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社道路、人畜饮水、村级阵地建设、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特别是今年以来,中连乡紧紧围绕“六个精准”,突出主体作用发挥,把“脱贫”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实,按照市委、市政府“1+21”精准扶贫方案以及县委、县政府深化双联行动暨精准扶贫培训推进会议精神,制定最强有力的措施,有效整合财政扶贫、行业扶贫和联扶资金,瞄准贫困对象,精准发力,全力脱贫。

    首席记者杨贵智文/图

    ■扶贫成绩

    中连川“产业大道”村村通

    村民高生玖去年积极响应政府大力发展中药村产业的号召,种了6.5亩金、银柴胡,虽然今年是第一次销售,产量不多,但老高家的第一茬药材已经交售了500多斤,收入超过了4000多元。老高告诉记者,如果今年的这个价格能保证的话,明年的收入可能要在今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甚至还要多。在高家渠,无论是山顶还是沟底,在修建梯田之前这一片原来是有名的“雷响地”,主要以种植包谷、洋芋、小麦为主,亩产值不过千元。在兰州日报社等双联帮扶单位的支持下,中连川乡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种植中药材和双垄沟玉米。“此前也曾经尝试种植过各类作物,但最终都因没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而失败,这让群众对发展种植业心里没底,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抵触情绪。”针对这一问题,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和报社驻村工作组建立“民情责任区、党员示范田、支部示范田”,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不仅仅是高家渠通过双联帮扶,让贫困农民找到了致富之路,在中连川乡,其他贫困村也因市商务局等十多个帮扶单位的倾力帮扶,呈现出了产业扶贫农民笑,村村三年变面貌的喜人变化。据了解,今年以来,中连川乡在种植业方面已完成双垄沟地膜粮种植11400亩,无公害洋芋16500亩、小麦2500亩、胡麻1500亩、百合800亩。今年县上下达中药材新增种植任务6000亩,计划完成30500亩,目前已种植6610亩(众友药业2160亩、常明宏鑫3950亩、合作社及散户500亩)。在梯田建设过程中,全乡今年已争取在大湾村投资45万元,新修梯田900亩,正在修建中。在养殖业方面全乡大力发展舍饲养羊。现有存栏羊只18000余只。在联扶单位和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支持下,今后该乡将继续扩大养羊规模,目前投入资金292.5万元新建的585个羊舍新增羊只400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