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贫困山区欲借乡村游为传统手艺“留根”

06.06.2017  22:01

  中新社甘肃清水6月6日电 题:中国贫困山区欲借乡村游为传统手艺“留根

  中新社记者 冯志军 张丹

  中国国家级贫困县甘肃清水县山门镇刚刚迎来一个“全民购物”的集市。作为集市上为数不多的传统手艺人,73岁的王三义利用采自山林的树枝、藤条等精心编织成的背篓、箩筐等农具,沿街摆成长长的摊位,等待顾客上门。

  群山环抱的山门镇“物流不畅”,定期集市依然是当地添置生产生活用品的重要渠道。

  相比备受青睐的周边摊位出自工厂流水线上的生产生活用品,王三义的传统手工制品显得有些“落寞”,唯有偶尔途经当地的一些游人对此颇为“稀罕”。

  “现在干这行只图个高兴。”王三义告诉中新社记者,自己年轻那会儿,乡镇上没有那么多工业品,不仅餐桌上的食物基本全靠“自己动手”,一些生产农具也多是自制,近些年工业制品越来越丰富,传统的手工艺渐被取代。

1月5日,三个合伙人来到甘肃贫困山区陇西汪家坡小学送去他们为孩子们购买的文体生活用品。 杨艳敏 摄

  “小时候周边的手艺人很多,看着他们用铁和木头等做出的铁锹、镰刀、木桶……这些神奇的变化感染了我,于是就学了这行。”王三义说,相比工厂里生产出的农具,大小样式都比较统一,最主要是价格便宜,传统手工制品没什么“竞争力”,大儿子跟着学了几年看赚不了钱,就跑外面打工去了。

  王三义介绍说,农具编织过程极为复杂,要跑很远的路去山里挑选材料,回家水浸后需一口气编完,有时坐下来就是大半天,但出售的价格也就每只10元(人民币,下同)到60元不等,一年下来赚个两三千元,很多手艺人觉得不划算,就转行从事一些收入回报更可观的事情。

  而在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萂村一座白族院落里,白族老人段玄金花坐在门廊下剪纸。

  “过去一下雨,女人们就聚在一起剪纸、绣花。”88岁的段玄金花是大理州级白族剪纸艺术传承人。她年轻时,白天种田,晚上在煤油灯昏黄的灯光下剪纸、绣花、做衣。因为手艺好,订花样的人多,做衣服的人更多,经常做到天亮。

  “那时候村里的女人都穿白族服装,全靠手工做,所以剪纸花样的用量也大。”段玄金花说,她做过的衣服可以用车计算,剪纸已经多到无法衡量。靠着这门手艺,家里的生活一直比别家好过些。

图为江西省遂川县麦田志愿者和孩子们把新课桌搬进教室。李建平 摄

  随着年轻人外出打工,见识了外面的世界,也习惯了外界的穿着习惯,现在村里穿白族传统服饰的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原来村里有两个女娃跟我学剪纸,单纯出于爱好,并不能养家。”段玄金花拿起了一条长一米左右的围腰花样念叨着,“这个图样要剪一个小时,能卖几块钱呢?

  如今,段玄金花依然坚持剪纸、刺绣,像佩戴心爱的饰品一样,她的右手中指始终戴着顶针,但她“不知道这剪纸还能不能传下去”。

  “很想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令王三义感到欣慰的是,他编织的东西让城里来的游客爱不释手,还有一些城里人经人介绍,跑到家里来参观选购。如果当地规划的旅游景区过几年发展起来,传统手艺有望传承下去。(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