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谣言怎么来? 围观朋友圈谣言产生过程
“在北京待一天相当于抽20支烟”、“微波炉加热食物会产生致癌物”、“西红柿和虾不能一起吃”……你对这些信息是不是感到“似曾相识”?你或许也注意到了,这些类似的“科学谣言”还会经常现身于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等网络上。可是它们到底是怎么被编造出来的呢?今天,扬子晚报就与读者一起分享网友对此所做的系统总结《高质量的科学谣言是如何被编造出来的》。正可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了解了谣言出炉的过程,以后就会更容易识破谣言啦,难怪被众网友奉为“破谣利器”呢。
A 看看谣言是不是都“长”这样
昨日,这篇名为《高质量的科学谣言是如何被编造出来的》的文章在新浪微博、微信朋友圈热传,受到了网友们的追捧,而它最先来源于一位叫“知乎”的匿名网友。该网友以较为严谨的学术风格为大家详解谣言制造过程。
扬子晚报记者注意到,在他的解析中,一条比较有技术含量的科学谣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文字质量要过关,没有错别字、语句通顺、格式标准,才不至于第一眼就引起怀疑。
当然,为了使谣言广泛传播并引起恐慌,谣言的内容必须贴近日常生活,尤其是一些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比如,吃饭、睡眠等等。一般在听说自己的每日活动中存在“可能的危险”时,第一反应总会是“如何避免”,而不是“这个信息是正确还是错误”。所以,“微波炉会产生致癌物”、“食盐能抗癌”这类消息总是会在第一时间引起关注,并呈现出爆炸式的传播趋势。而“北极星是北半球最亮的星”这种谣言,虽然出现的时期相似,辟谣的难度相似,引起的关注与前几条并不在一个数量级。
而所谓的科学谣言,经常模仿“常识”,与各类信息混在一起,让人难以分辨。读者可以看看下列这个例子:虾和大量维生素同时服用,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 → 虾和维生素同时服用,会产生有毒物质 → 海鲜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一起吃,容易中毒 → 上周台湾一少女同时吃了海鲜和维生素之后,暴毙而亡……
对于此类食物相克的谣言,南京市第一医院中级营养师戴春表示,网络上很多关于食物相克、致癌的谣言不能轻信。戴医师说,像“西红柿和虾等海鲜不能同吃”这样的说法肯定是不正确的,其中有一个剂量的问题,只有摄入达到一定的量,才会引起不良反应,他们做过实验,如果要引起不良反应,至少要吃20公斤的海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