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质量精神 助推转型发展 ——庆阳市大力开展“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综述
长庆油田标准化井场。
建设中的刘园子煤矿。
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庆阳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质量强市理念,以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为载体,大力弘扬“德行天下,质赢未来”的城市质量精神,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积极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质量强市之路。
庆阳是一座资源禀赋优越,石油、煤炭、天然气、风光电丰富的国家级新型能源城市。基本市情可用“红、黑、绿、黄”四个字来概况:“红”即光荣的革命历史。“黑”即丰富的石油、煤炭、天然气资源。“绿”即丰富的绿色农产品和子午岭生态旅游资源。“黄”即以岐黄中医药文化、周祖农耕文化、香包民俗文化为代表的黄土地域文化。
在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过程中,庆阳市认真贯彻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理念,始终秉持“德行天下、质赢未来”的城市质量精神,把建设质量强市作为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基础工程来抓,围绕落实“两项改革”、实施“五大工程”,不断加强质量检测硬件建设,严格质量安全突出问题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发展环境,全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农业质量、环境质量和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庆阳市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位是:陕甘宁接壤地区的经济发展强城,陇东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绿城,大型能源化工基地的生产指挥和生活基地,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名城。根据城市定位,庆阳市确定“德行天下,质赢未来”为庆阳城市质量精神。庆阳市历史沿革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长期以来形成了崇德守信、淳朴善良、勤劳勇敢、包容开放的优良民风,特别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孕育出了“政治坚定、开拓创新、艰苦奋斗、面向群众、无私奉献”的老区精神。这些精神财富,是庆阳市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转型跨越和与全国人民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原动力、软实力。“德行天下,质赢未来”作为庆阳城市质量精神,是对全市人民以质为先、以质取胜、引领未来行动的生动注脚,体现了能源大市的城市品格,彰显了庆阳市民的人文品质,昭示了庆阳追求后发崛起和实现小康梦想的价值追求,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鲜明的产业特质,为庆阳城市精神注入了新的元素。
近年来,庆阳市委、市政府始终秉持“德行天下,质赢未来”的庆阳城市质量精神,扎实推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大力弘扬城市质量精神、夯实城市质量基础、提升城市质量水平,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不断完善质量工作机制
庆阳市始终坚持把质量工作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服务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一是强化制度建设。以市政府1号令发布了《庆阳市人民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并出台了“两个奖励办法”“两个发展规划”和“两个工作意见”(《庆阳市名牌产品企业奖励办法》《庆阳市标准创新奖管理办法》《庆阳市实施品牌和标准战略“十二五”规划》《庆阳市名牌战略“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庆阳市关于加快推进标准化的工作意见》《庆阳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意见》),市政府与省质监局签署了“建设质量强市合作备忘录”。一系列规范化文件和管理办法的出台,为推进质量强市工作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二是强化工作责任。市、县两级都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质量工作领导小组,把推进质量工作纳入政府和部门综合考核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主抓、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三是强化宣传引导。利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全国质量月”和我市质量发展宣传月活动等时机,组织开展质量宣传战役,现场展示名优产品,免费提供检验检测,处理消费投诉,销毁假冒伪劣产品。开通消费者维权绿色通道和政风行风热线,开展质量安全知识进企业、进机关、进乡镇、进社区、进学校活动。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企业质量诚信档案,实现了多部门、多行业质量信用信息互通共享。市上每年拿出300多万元,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甘肃名牌产品、市政府质量奖等企业进行表彰奖励;每年列支500万元循环经济专项奖励资金,鼓励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通过持之以恒地宣传引导,在全社会形成了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
不断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一是构建起比较完善的质量检验检测体系。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8号)和甘肃省政府第60次常务会议确定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改革整合要求,围绕构建“大统筹、大监管、大执法、大检验检测”的工作格局和地方特色产品、主导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各类检验检测机构进行整合,组建庆阳质量检验检测研究院,通过大力推进整合,实现资源共享、设备互补,进一步提升我市质量综合检验检测能力,为建设质量强市夯实技术基础。二是形成了覆盖城乡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市8县区122个乡镇(街办)都成立了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办公室,选调100名大学生安排到县级质监部门及其技术机构工作,充实加强监管力量。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知名人士中,聘请100名质量监督员,每人每月补助100元,加强社会质量监督。建立由382名乡镇监督员、1354名村组协管员组成的农村监管队伍,落实了监管职责,延伸了监管触角。三是健全了比较完善的质量诚信体系。坚持以质量信用制度建设为核心,落实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对违法企业实施“黑名单”管理,加大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企业质量意识明显增强。全市有30户生产企业获得质量诚信A级评价,641户工业和食品生产企业全部签订了质量安全责任书和承诺书。近三年,市本级财政投入3600多万元,专项用于质量基础设施、产品质量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
不断提升质量发展水平
经过多年实践,庆阳市质量工作实现了由质量兴市向质量强市、质量考核由产品考核向综合考核、质监部门由抓产品质量向抓综合协调的“三个转变”,全市质量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一是品牌带动战略初见成效。庆阳香包等5个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庆阳苹果等8个特色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庆阳黄花菜等9个优质农产品登记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刘巧儿”等5件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同时,获得甘肃著名商标41件、甘肃名牌产品26个、省级优质工程“飞天奖”项目19项。二是标准引领工程有序推进。以工业、农业、服务业等12个领域为重点,全面加强标准化基础工作和标准体系建设。全市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省级11个,采用国际标准产品5项,整理归集农业地方标准130项。编发了《庆阳市地方标准汇编》,主要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100%。从2014年起,将民生计量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市财政每年列支100万元,在城乡集贸市场进行衡器免费检定和诚信计量体系建设。三是扎实开展质量安全整治。2015年,全市重点工业产品、食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2.8%、89%、99.7%,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89%。建设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节能措施落实率97%,全市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率分别达到90%、40%,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重点流域及饮用水源地水质稳步改善,未发生行业性、系统性、区域性质量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