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体制改革调整 构建质量共治格局 ——十二五时期我省质量改革发展工作述评
我省质监部门深入开展“质量服务在企业年”活动,逐户开展调研分析,逐户形成调研报告,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共解决困扰企业发展的各类问题2187条,帮助企业进一步打牢了质量管理基础。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回顾“十二五”时期全省质监事业发展实践,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这五年,是全省质监系统积极顺应体制调整变化,保持质监工作平稳健康有序发展的五年。过去五年的工作,得到了国务院质量工作考核组的充分肯定,形成了“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
五年来,面对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省各级质监部门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安排部署,积极顺应改革形势要求,有序实现了市、县质监部门管理体制的下划。分级管理以来,各级质监部门坚持把力量凝聚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努力服务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对质监工作的重视,工作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实现了质监改革和质监发展的互动和双赢。
过去的五年,是探索推进质量创新发展新路子,努力与全国同步实现国家质量发展目标的五年。五年来,各级质监部门紧紧抓住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的历史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协调督促省、市、县三级政府全面开展质量发展工作。质量发展工作也正式作为代表质监部门形象的一张名片,成为各级政府的一把手工程,推动提升了各级政府对质量工作的重视程度,带动促进了各项质监业务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好的影响。2014年,国务院考核组指出“我省探索出了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质量创新发展的新路子”。省政府作为全国省级政府唯一代表,在首届中国质量大会上,就抓质量发展工作作了典型发言。2015年省上“两会”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我省“质量监督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这五年,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努力构建质量社会共治格局的五年。五年来,全省各级质监部门紧紧围绕构建“放、管、治”三位一体质量提升格局,不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省局权责由655项精简为315项,行政审批事项减少、下放幅度达到70%,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全部实现了“两集中、两到位”和受理、审查、批准三分离,实现了“一个窗口对外”和“一站式服务”,这项工作走在了省直部门和全国质检系统前列,受到了省纪委、监察厅的高度评价。在放开、放活的同时,我们还在善管、善治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为牵引,积极争取在乡镇(街道)一级设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构,落实分管领导和专职监管人员,初步构建起了由各级政府负总责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体系,监管范围覆盖到乡镇社区一级,逐级落实包括特种设备安全在内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责任,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这五年,是行业作风持续好转,乱收费、乱罚款等行风顽疾得到彻底遏制的五年。五年来,省质监局党组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双十条”,突出强调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全面启动全省质监系统法治质监建设,全面实行行政机关财政零基预算,压缩限制自由裁量权行使空间,制定出台一系列关于收费的禁止性规定,叫停所有违规收费项目,取消产品质量监督定期检验,严肃查办了一批违规违纪问题,全系统行风建设有了明显好转,长期影响质监事业发展的一些行风问题得到了切实纠正。效能风暴行动民主评议机关作风和政风行风满意度逐年提升,在去年的测评中,满意度达到了100%。
这五年,是基层基础发生深刻变化、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加强的五年。五年来,无论是实行垂直管理还是分级管理,省质监局始终坚持重心下移,高度重视市县质监部门基层基础建设,将争取到的中央专项经费1.13亿元,全部用于市、县质监部门和直属事业单位项目建设,86个县区局全部解决了办公用房。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甘肃检验检测基地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先后批准筹建了8个省级质检中心,137个检验检测机构全部通过达标验收,全系统基层基础建设得到新的加强。
质量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去年底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树立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意识,挖掘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新的经济变革大潮中抢占先机、有效作为。适应和把握经济新常态,实现新常态下的经济高质量增长,质量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作为各级政府专司质量管理的职能部门,必须把出发点确立在促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上来,自觉扛起质量发展工作这面大旗,为推动经济社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谢扬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