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破解体育场馆短缺难题

10.11.2015  02:53

    我市体育场馆仅有鸭嘴滩体育公园,根本难以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而且多年来,随着泳乐大世界、安宁区游泳馆、兰园体育馆等体育场馆的消失,体育设施结构性短缺问题日益显现。与此同时,院校、企事业单位的内部体育设施封闭式运行,公众难以参与,造成了主城区体育健身场所一票难求,农村建设场所却因劳动力外出而无人使用,“挤了城区、荒了农村”的体育健身局面。如何破解市民健身无场地的难题,市政协近日就我市体育设施建设进行了调研。

    体育设施分布不均:乡村无人用城区要排队

    在此前的调研中,市政协委员先后来到永登县、红古区远郊县区,和西固区、安宁区、城关区等中心城区,实地走访了基层体育设施的建设情况。“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冰火两重天。”市政协委员邓宁平说。

    在西固区新建的体育馆,市民韩先生在羽毛球馆打球。他退休后成了这里的常客。“场馆太少,每天都要抢场地,确实不方便。”韩先生说。在西固区体育馆,从早上6点半就开始排队抢场地,一直持续到晚上22点。为了满足更多人的健身需要,管理方不得不作出规定:“每组队员打球时间最长为1小时。”其实,中心城区的室内体育馆每天几乎都是爆满。在七里河体育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里面场馆为保证运动员训练,靠近门口的场馆都向市民开放,但仍旧无法满足需求,往往已经到晚间22点半了,市民还“”在场地里不走。东方红广场西南侧(兰州体育馆南侧)的健身广场是使用频率最高的。

    而在农村,几乎所有行政村都具备了文化广场,文化广场都配备了健身器材。调研中,政协委员走访的几个村庄,崭新的器材上运动的人寥寥无几。“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都出去打工了,有些人连孩子都带走了,村里本身人就很少。”俞大爷是李家沟村的村民,农闲的时候偶尔在健身器材上扭几下身子。这种“挤了城区,荒了农村”的健身格局让政协委员唏嘘不已。

    事实上,按照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国家标准,我市的体育设施缺口依然很大。如何弥补这个短板呢?“完善农村体育设施,见缝插针补齐城市社区建设器材,这是目前正在开展的工作。”参会的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每年市政府都安排一定的体育建设项目,截至2014年底,全市累计为517个行政村新建篮球场,配建篮球架和乒乓球台,覆盖率达到了70%;为538个行政村配建了全民健身路径,覆盖率达到了73.3%;为41个社区新建了篮球场,覆盖率为10.5%,为450个社区配建了全民健身路径,覆盖率为100%。

    健身场馆短缺:严重制约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市体育局向市政协调研时的汇报材料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体育场地4671个,室内场地167个,室外体育场地4504个,体育场总用地面积53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2.6万平方米,场地面积393.5万平方米。每平方公里土地上拥有0.357个体育场地,平均每万人拥有12.8个体育场地,人均占有体育用地面积为1.47平方米,人均占有建筑面积为0.15平方米,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为1.081平方米,人均占有投资金额为407.89元,人均占有观众坐席为0.033个。

    面对如此数据,座谈时政协委员质疑:“数据虚高,统计方式有误。”因为这份数据包含了学校、企事业和省上的一些体育场所。一份数据显示,在4671个体育场地中,体育系统辖属100个,占总数量的2.0%;教育系统辖属2542个,占总数量的52%,企事业单位辖属217个,占总数量的4%。也就是说,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体育馆和企业内部的健身场所,几乎不对外开放。“虽然(学校等体育场)现实存在,作用微乎其微。”政协委员如是评价。

    即便是这个数据,也与国家的标准相差很大。“除了能承接绕滨河路跑的兰马赛,兰州根本不具备承接大型体育赛事的条件,就连区级体育赛事都是租赁场地,更不要说全省、国家综合性运动会和国际重要赛事。”兰州市全民健身指导中心主任王勃说。2015年年初,农工民主党甘肃省委员会向省两会提交了一份提案,提案中指出。兰州体育系统辖属体育场地数量只占全市体育场地数量的2%,场地面积只占全市体育场地数量的3%,严重制约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而反观嘉峪关市和平凉市,两地依靠省级全运会的举办,兴建了大量的大型体育场馆,有力地带动了全民健身事业。所以说,兰州已经陷入了体育设施越短缺、越难建设的尴尬局面。

    规划建设的尴尬:体育设施向GDP让路

    家住安宁区的王先生经常跑到城区去游泳,周末拥堵的交通让他苦不堪言,他迫切地希望能在安宁区建设一个大型的游泳馆。他告诉记者,原本安宁区有一个露天的游泳馆,位于西北师范大学西侧的水挂庄。可从2000年以后,随着西北师大蓝天公寓的修建,游泳馆因为排水不畅,逐渐被废弃。如今,游泳馆拆除了,原地改建成了综合商场。“我们城市的这个理念不对,经常是体育场馆让路地方GDP。

    确实,“被消失”的体育场馆不仅仅是安宁区游泳馆。原先位于红山根的泳乐大世界,按照修建兰州市奥体中心的规划被拆除,可如今,游泳馆不见了,体育场也没有建起来。最近,城关区唯一的一个体育场兰园也被拆除了。城关区体育局的负责人表示,在十二五期间,城关区体育场地增加了15万平米,但人均在减少。这固然有人口增长的因素,但场馆流失却是不争的事实。在一次调研中,政协委员吴贤德指出,土地财政带来的弊端已经逐渐显现,今后城区招商引资中CBD等大型商务综合体应该全部杜绝。

    不仅是大型体育场馆因土地无法落实无法建设外,就连健身路径的建设也存在瓶颈性问题。体育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介绍,去年体育局打算在南山上修建健身路径,地方已经选好了,可手续卡壳了。因为,盘山而上的健身路径是无主土地,在审批上无法通过。

    专门从事体育事业研究的兰州交通大学教授杨忠民说,他曾经做过一份统计,在2010年,兰州人均体育用地为1.0㎡,5年后的今天仅增加了0.08㎡;而白银市从0.85㎡增长到1.25㎡,嘉峪关市则达到了2.4㎡。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然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体育事业所带来的GDP增长的贡献却并不突出,而且体育事业是投资高、回报周期长的产业,民间资本更倾向于流向房地产、制造业、流通业等见效快的行业。

    如何破解体育场馆结构性短缺难题?

    我市拟将鸭嘴滩的兰州体育公园打造成兰州市全民健身中心,预计在2016年12月竣工交付使用。该中心建成后一层为游泳馆,二层为羽毛球、乒乓球馆,三层为健身项目和健身培训用房。二期工程还将建设篮球馆和网球馆。

    同时,市体育局还根据《关于加快兰州体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兰州市全民建设实施计划(2011-2015年)》的文件精神,从八个方面打造全民健身场所,逐步在黄河两岸布置安装全民健身路径;开工建设兰州体育中心;在兰州新区打造环湖“休闲运动带”和“山地运动带”,并建成兰州新区体育公园;利用五年时间在每个县区建成体育公园或全民健身馆;到“十三五”末,使每个乡镇、街道都拥有较高标准的体育场地,实现体育健身场地在社区、行政村的基本全覆盖。

    愿景是美好的,但难以满足市民目前更现实的健身运动需求。为此,政协委员建议应做好科学规划,根据人口分布情况,制定体育设施建设总体规划,为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和保证建设用地。政府应加大投入,将体育场地建设经费纳入政府预算,推动体育场馆的建设。而在近期内,则可以通过补贴管理费、列支管理人员工资等形式,鼓励高校、企事业单位放开所属的体育场所,引导居民就近到辖区场馆健身。部分委员还建议,通过楼顶开发,引进民间资本兴建羽毛球、乒乓球馆等小型体育场。政府还应创新体制,采取政府购买的形式,盘活长风厂、驼铃客车厂等破产厂区的闲置厂房,兴建一批体育场所,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