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重拳整治豆芽市场 为“四小”食品生产企业上“紧箍咒”

31.07.2014  11:08

编者按:

豆芽是老百姓饭桌上常见的蔬菜,一颗黄豆牙成长至可以食用,正常周期大约两周,但近年来在一些生产豆芽的黑作坊,违法使用添加剂生产豆芽,生长周期缩短近一半,“催生”出来的豆芽凭借长、白、壮的良好卖相而走俏市场。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一般食品生产过程中允许添加某几种添加剂,但豆芽生产禁止添加6-苄氨基腺嘌呤,豆芽加入尿素和6-苄氨基腺嘌呤可使豆芽缩短生产周期,增加黄豆的发芽率,但长期食用可致癌。

2014年4月25日,甘肃省敦煌市张某父子因在豆芽生产加工中违法添加“生长素”敦煌市人民法院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1年,处罚金3万元。随后敦煌又查处了3起“毒豆芽”案件,并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对张某等3起案件的5名个体人员分别依法进行了判处。

甘肃省食药局法规监督处处长胡秀绒称:“因小小豆芽能获刑,如此严办的力度对不法分子起到了震慑作用。此次事件是甘肃省判处的关于豆芽食品的最大一起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件。该事件通过刑事司法手段严厉打击食品领域违法犯罪的做法,在甘肃省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近年来群众最关心的小作坊、小食品店、小餐饮店、小食品摊贩(简称“四小”)因为数量多、流动性大,一直是执法部门监管的难点。政府如何才能有效管理和治理?在“四小”食品生产企业监管方面,甘肃省敦煌市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监管办法。

建立集中加工基地 消除监管盲区

以前,敦煌市市场上的豆芽菜供应主要依赖个体小作坊。其中有些不法经营者为提高豆芽产量,在生产过程中违规添加助长剂、无根水等有毒有害添加剂,孵化用水也不够洁净,豆芽菜质量难以保证。”敦煌市食药局副局长习尚平说:“为了让市民吃上放心豆芽,敦煌对生产豆芽的小作坊进行了取缔,目前敦煌市无公害豆芽生产线以建成投产,实现了豆芽菜的规模化生产。

近日,记者走访了敦煌市七里镇几家超市和蔬菜市场,发现市场上都是品相不太好,但都是有根须的无公害豆芽。在无公害豆芽生产线,豆芽生产的每个环节也都按照相关的卫生标准进行,各工作间都装上了摄像头,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食药部门都能远程监控。

据介绍,敦煌市今年将市民关注的豆腐、豆皮、豆芽等食品,都列在了“四小”食品整治的范围。而且明确规定:从事豆腐、豆皮、豆芽等加工,并在异地销售其产品的小作坊,必须联合建厂,并建立集中加工基地,实施统一管理,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后方可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习尚平说,敦煌市食药部门对散居在各地的小食品店、小餐饮店、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小摊贩店(点),都纳入监管范围。从3月至8月,利用6个月时间,从小处、细处着手消除这些监管盲区,为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再筑一道防控线。

贴标签 亮身份证 形成监管常态

从今年4月份开始,敦煌市食药局加大了对小摊贩密集营业的清理检查力度,现场要求流动摊贩签订了“敦煌市食品流动摊贩安全承诺书”,发放了专项行动宣传册。同时,敦煌市对“四小”食品摸底、清查和治理工作也同步展开。

习尚平说,让“四小”食品都贴上自己的标签,让餐饮店在店铺显眼处亮出自己的“身份证”,是敦煌市“四小”食品整治的一个亮点。“贴标签”、“亮身份证”的做法,将会让“四小”食品店(点)学会规范经营,否则最终会为投机取巧的行为埋单。因为,以后会形成一种“过街老鼠、长期喊打”的监管常态。

此外,从今年起,敦煌市食药局加大了对流动食品小摊贩的信息登记管理工作,以后,不管它“流动”到哪里,只要查到卫生条件不合格,都会被记录,严重的都会被依法取缔。

据了解,敦煌市今后还将重点对熟食卤肉制品、半成品面食、烧烤等加工店及小摊贩进行专项治理,全面排查清理无证小食品店、小餐饮点、小摊贩和黑作坊、黑加工店,加大对非法制售“假羊肉”、“毒豆芽”、面制品添加硼砂、“地沟油”等专项执法打击力度。

甘肃史上最严“30条” 守护舌尖安全

据统计,今年前5个月,甘肃省食药局监管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食品药品涉刑案件76件,比2013年同期增长10多倍。截至目前,共破获制售伪劣食品药品案件107起,涉案价值1244.55万元,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183人,其中刑事拘留76人。

甘肃省食药局食品生产监管处主任科员赵忠林告诉记者,甘肃省食药局按照规范一批、扶持一批、取缔一批的原则,加强四小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要求各地对提档升级的小作坊小餐饮给一定补助。同时,要求各地按照“一季一品种”的目标,每季度确定一个重点、针对一个行业、规范一类食品,深化治理整顿工作。

2014年5月26日,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王庆邦在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省食药局制定的“最严30条”守护舌尖安全,暨《关于严格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若干规定(试行)》共30条,这将从严格许可准入、严格监督管理、严厉处罚惩戒、严肃追责问效四个方面,对食品安全实施最严格的监管,为食品生产经营再上“紧箍咒”。(呼双鹏、高增硌)

【背景】

食药安全陇上行--“关注食品药品安全、推进食药安全共治、维护舌尖上的甘肃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内容。近年来,有关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频频见诸报端和网络,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两会期间,国家领导人及众多代表、委员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受损害,既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职责所系,也是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的首要责任和义务所在,新闻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惩恶扬善、营造良好氛围方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是政府、企业、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促进食品药品安全的重要力量。

为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部门和新闻媒体联动,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人民网甘肃频道、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期将联合推出“食药安全陇上行”系列报道,讨论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的舆论焦点问题,曝光违法违规行为,弘扬守法诚信、宣传监管政策措施,普及食品药品安全知识,营造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的强大正能量,共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