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光如炬
作者:车承金
五月,五百里井冈山,群峰叠翠,青松碧竹,云雾萦绕,清新扑鼻。我与参加党性教育培训的同学,走进了八角楼,也走进了那段峥嵘岁月。
八角楼位于井冈山茅坪,是一座两层土砖结构的小楼,因楼上有一个八角天窗而得名。井冈山斗争时期,一代伟人毛泽东,就在这里激扬文字,指点江山。
细雨中的八角楼,静静地矗立着,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八角楼墙上,当年红军写的宣传标语依然清晰可辨。讲解员告诉我,毛主席就是在这个方桌上,在这盏青油灯下,写下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恢弘巨著。
望着那布满岁月包浆的三尺方桌,那盏见证一个个不平凡之夜的青油灯,我仿佛看到,微弱的灯光下,毛泽东眉宇时而紧锁,时而舒展,时而站起而度步,时而坐下疾书的身影,又是那般的自信,那般的深情,那般的坚毅。
雨,淅淅沥沥,似在诉说。
1928年10月4日至6日,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在茅坪召开。《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是毛泽东为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的决议一部分。当时,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广州起义失败,南昌起义受挫,秋收起义受阻,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倒在了血泊中。悲观失望,前途迷茫。革命需要统一思想,革命需要坚定信念,革命更需一条正确的道路。“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存在……”《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的一字一句,无不给人以信心,无不坚定着人们的革命信念。
而《井冈山的斗争》,则是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代表井冈山前委向中央写的报告。建立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总结井冈山革命斗争,“……我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非常必要和十分正确的。”用事实回击了主张攻打大城市的“左倾”盲动主义者。
真不敢想象,就是在这样狭小昏暗简陋的房间里,毛泽东手持如椽之笔,解开了人们心中的一团团疑虑,回答了当时迫切需要回答、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给迷茫的中国革命,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任何一个正确的策略,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到井冈山,到1930年2月离去,短短两年零四个月时间,毛泽东就写出了《永新调查》、《宁冈调查》、《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为了获得翔实的一手材料,毛泽东爬山越岭,走村串户,深入到社会各阶层进行调查。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科学结论,源于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源于对中国社会状况的真实了解,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晶。
那时,由于敌人的封锁,井冈山日子极其艰苦。按规定,毛泽东是可点三根灯芯的。可他带头厉行节约,只点一根灯芯。讲解员指了指椅子,说,毛主席就是坐在这把椅子上写文章的,地冷天寒的深夜,穿着单衣,披着薄毯,写着写着,灯芯焦了,灯光就慢慢暗下来了,毛主席就抬起左手轻轻地拨了拨灯芯,灯光立刻明亮了许多。
是啊,如豆的灯光亮了!在黑夜里跳跃着、升腾着,光芒万丈,映红了茅坪,映红了五百里井冈山,映红了华夏大地。犹如火炬般照亮茫茫暗夜,照亮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和革命的前程。中国革命的胜利从此起步,直至走向胜利!
时光荏苒。这个山村的八角楼,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人前来朝圣。体验,感受,洗涤心灵。那盏青油灯,不仅照亮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使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更重要的是它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创新路的精神。
望着那盏青油灯,不能不使人思绪飞扬,感动感慨。当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根本的就是要有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创新路的精神。而要做这一点,就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勇于实践,勇于创新。
离开八角楼时,已是中午时分了。雨停了,云散日出。驻足回望,仿佛看到当年的青油灯光在闪烁,与天空中的太阳交相辉映,光彩夺目,照亮了我的人生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