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与甘肃的不解情缘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生于1865年3月10日。戊戌变法时任四品军机章京,参与新政。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软禁了光绪皇帝,变法失败。谭嗣同与“戊戌六君子”就义于菜市口,年仅33岁。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在甘肃的十一年间,其足迹遍布陇原各地,写下了许多诗文,应该说谭嗣同和甘肃有着深厚的不解情缘。
励志秦州
秦州(今天水市秦州区)与谭嗣同有缘,因为他有五六年是在天水度过的。
清光绪三年(1877年),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受清政府任命,分巡甘肃巩秦阶道,光绪四年(1878年)到任。这年14岁的谭嗣同到父亲住所后,在道署里读书。谭继洵为了让儿子走上科举“正途”,感到在秦州一时请不到名师,便致函浏阳著名学者涂启先,聘请他教读谭嗣同。1878年夏天,谭嗣同便回湖南浏阳就读。光绪八年(1882年)谭嗣同在家乡湖南应乡试落弟,返回秦州。谭继洵对他非常生气,严加谴责,并督促谭嗣同要专心揣摹制艺时文,以便将来参加乡试。而谭嗣同对猎取功名的八股时文,毫不感兴趣,厌弃枯坐书斋死读书的生活。他希望走出书斋,走向社会,为国家民族干出一番有益的事业。
生活在秦州,这里的一切让他感到很新奇。谭嗣同有意磨炼激励自己,常带着仆从走进附近的莽山丛林,不管狂风暴雨,还是冰天雪地,他都毫不畏惧,奋勇驰驱。他还与仆从一同张弓纵鹰,与附近少数民族大呼疾驰,争猎野兽。在大雪纷飞的隆冬季节,谭嗣同率仆从数人骑马出塞,在冰天雪地中疾驰七天七夜,行程1600余里,回来后,髀肉都被马鞍磨破。
谭嗣同虽然对八股时文兴趣不高,但对史书典籍、时事政治、古今诗词等书广泛涉猎,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为他以后成为近代改良派政治家和思想家做了有益的铺垫。他经常与陇上文人狄道(今甘肃临洮县)李景豫,诗文相互唱酬,交往甚多,留下了不少佳作。在秦州生活了几年的谭嗣同对城邑风物感情深厚,留下了许多文章和诗词,至今许多天水人仍感佩不已。
吟唱平凉
平凉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大省会城市几何中心,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之重镇,史称“西出长安第一城”,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在这块地灵人杰的黄土地上,光临过许多文韬武略、彪炳史册的俊彦志士。
1886年,意气奋发的谭嗣同来到了平凉,当他登上了陇上著名风景名胜——崆峒山时,深为崆峒的翠峰、奇石、松涛、云海的绝美景色所打动,不由地诗情大发,写下了七律《平凉崆峒》:“斗星高被群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画开天路岭为门。松挐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全诗形象地描写了崆峒盛景的壮美,表现出一种豪迈的气魄,激荡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向上之志。
从崆峒归来,谭嗣同余兴未尽,又游览了平凉城北的柳湖。水天一色的柳湖,湖中柳与柳中湖相互交织的美景,又一次激发了谭嗣同的诗兴,他欣然留下了《自平凉柳湖至泾州道中》的壮丽诗篇。如今,这首诗仍镌刻于石碑上,以供游人欣赏。“春风送客出湖亭,官道迢遥接杳冥。百里平原经雨绿,两行高柳束天青。蛙声鸟语随鞭影,水态山容足性灵。为访瑶池歌舞地,飘零黄竹不堪听。”从诗中,我们不难看出百年前的平凉,水态山容都具有灵性。那些湖亭中青青杨柳郁郁葱葱,平静的湖面上闪着粼粼碧波;那此起彼伏的蛙声和悦耳动听的鸟语,展现出当时的柳湖是一座风光秀丽、旖妮动人的文化园林。
壮游兰州
光绪十年(1884年),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任甘肃布政使。在此期间,谭嗣同曾三次壮游兰州。
当时,金城牡丹遍及城区各处。布政使署后园牡丹为兰垣之冠。谭嗣同记道:“甘肃故产牡丹,而布政使署中所植为冠。凡百数十本。本著花以百计,高或过屋。”布政使署后园,为明肃藩望园。先后名为“鸣鹤园”、“若己有园”。光绪初,杨昌浚为甘肃布政使,对此园苦心经营,名为“憩园”,为兰州名园之冠。谭嗣同风流倜傥,少年豪放,思维敏捷,题写联语快如风,大都是上乘之作。四照厅联:“人影镜中,被一片花光围住;霜华秋后,看四山岚翠飞来。”天香亭联:“鸠妇雨添二月翠;鼠姑风裹一亭香”。夕佳楼联:“夕阳山色横危槛;夜雨河声上小楼。”
谭嗣同遍游兰州名胜古迹,足迹所到,咸有题咏。《兰州庄严寺》:“访僧入古寺,一径苍苔深。寒馨秋花落,承尘破纸吟。潭光澄夕照,松翠下庭阴。不尽古时意,萧萧雅满林。”《别兰州》:“前度别皋兰,驱车今又还。两行出塞柳,一带赴城山。壮士事戎马,侯封入汉关。十年独何似,转徙愧兵间。”《憩园雨》:“深林初过雨,宛宛碧苔新。依岸残云湿,平桥一水春。看山浓似黛,种竹短于人。好续齐民术,桑麻万绿匀。”《憨圆秋日》:“小楼人影倚高空,目尽疏林夕照中。为何匿风竟何着,轻轻吹上雁来红”。《和景秋坪侍郎甘肃总督署拂云楼诗二首》其一:“作赋豪情脱帻投,不关王粲感登楼。烟消大漠群山出,河入长天落日浮。白塔无俦飞鸟回,苍梧有泪断碑愁。惊心梁苑风流尽,欲把兴亡数到头。”这些诗篇,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兰州的景色风情,表现出诗人杰出的才华。
金城关就是兰州的咽喉所在,是兰州的一道天堑。“金城置郡几星霜,汉代穷兵拓战场。岂料一时雄武略,遂令千载重边防。”谭嗣同的这首七言律诗,形象地说明了历史上兰州雄踞西北的战略地位。
不解情缘
清光绪九年(1883年)八月下旬,18岁的谭嗣同漫游陇原来到会宁,在县城逗留二日,于驿馆留联句“最是凄凉乡梦醒,卧听老马啮残刍。”然后北行上白草塬。并作五言律诗一首:“白草塬头路,萧萧树两行。远天连暗雪,落日入少黄。石立人行瘦,河流衣带长。不堪戎马后,把酒唱伊凉。”
谭嗣同诗集中咏甘肃山川风物的诗作不下数十首,《陇山道中》一诗抓住了陇原深秋的特色:“大壑宵飞雨,征轮晓碾霜。云痕渡水湿,草色上衣凉。浅麦远逾碧,新林微带黄。金城重回首,归路忆他乡。”表现出诗人对甘肃山水的眷恋之情。
光绪十五年11月,谭继洵升湖北巡抚,全家离开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