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贫困地区农民回家谋发展:从外出务工到返乡务农
每年春节过罢,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将台村村民高名军都会收拾行囊外出打工,35年里,去过内蒙古、新疆、浙江等地。但是,今年他有了新打算:种植几亩大棚蔬菜,留在自己的家乡谋求发展。
春节期间,记者走进西北基层的农村采访发现,在全国劳务输出大省甘肃,这几年当地社会经济加快发展,劳动力转移发生了历史“反转”,外出务工的趋势有所减缓,返乡务农成为一种新气象。
在曾经种植旱作农物的土地上,高名军如今搭起了敞亮的塑料大棚,温热潮湿的环境里,种有辣椒、生菜、草莓各色蔬果。“现在一个棚就能赚6000元,这和外出打工的收入持平,而且生活更舒适。”50岁的高名军说。
高名军的家乡甘肃定西,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素以“贫瘠甲天下”闻名。这里地处甘肃中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十年九旱,水资源极度匮乏成为限制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发展瓶颈。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批批青壮年被迫放弃务农背井离乡另谋生路,高名军就是最早外出务工者之一。
“过去没有水,天上如果不下雨,庄稼就死了,老百姓生活没保障。”将台村村支部书记彭名海告诉记者,旱情严重时,庄稼人不务农,政府也引导劳动力向外输出,有时组织群众去浙江沿海打工,或去新疆采摘棉花。
高名军说,在异乡打工数十载,如今作出返乡务农的决定,主要考虑到全家不必再担心土地因旱歉收。2014年,甘肃历史上最大的跨流域引水工程引洮工程通水,让19万余亩旱地变水田,惠及省内定西、白银、兰州等市7个县区的154.64万城乡群众。
“上次打工回来,发现村社之间通了路,以前老百姓谁见过太阳能、互联网,而今梦寐以求的事一件件都在身边发生了。”定西市巉口镇龙滩村大庄社农民王彦清说。
彭名海等基层干部们表示,西部大开发15年,水来了,路通了,新农村也建起来了,西北农村贫困的面貌发生了改变,形势的扭转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者重新返乡发展农业。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提供的相关数据,也印证了干部们的观点。2011年甘肃省农村劳动力省内转移225.2万人,省外输出230.1万人;而在2013年,甘肃省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超过省外输出,省内转移270万人,省外输出215.8万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4年发布的数据也表明,中西部地区的就业吸引力在增强,甘肃是从劳务净输出变为劳务净输入的省份之一。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产业梯度转移加快推进,就业机会大量增加,与省外的工资差距逐步缩小,务工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这些因素都吸引更多农村劳动力在本地实现转移就业。”甘肃省劳务输出办公室副主任解磊说。
一些返乡者表示,回到老家农村有好处,这里人脉关系牢固,而且人缘意味着经济来源。“我打算从别人家多租几亩地,再盖几个大棚,多种些辣椒青菜,收入还能更好。”高名军说。
有专家表示,返乡创业、务农,都是职场多元化的表现。但政府或个人不能把返乡视为解决就业问题的唯一解方,同时,只有全社会共同创造条件,返乡务农或者返乡创业的成功率才能得到保证。而他们个人的自我实现,才是农村留住人的基础。(记者梁军 白丽萍)
来源:新华网
甘肃新闻网 | 【编辑:杜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