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调查】 玩转选修课,我的课堂我做主

03.06.2016  01:33

大学里的选修课,是大学生读书生涯中可以自主选择所学课程的机会,也是一次自主行使选择权的宝贵机会。每学期同学们都蓄势以待,等选课系统开放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在本学期为期4天的选课时间里,全校共有24747人次选修公共任选课,其中面授课程12198人次,网络通识课12549人次。选修课为何如此“火爆”,下面就跟随记者的视线,一起来领略选修课的独有魅力吧! 

魅力一:种类丰富,选课标准由我定

快点走啊,待会机房人都满了!

你准备选什么啊?有好的推荐吗?

哎呦,又乱码了,我这都选了好几次了。

这么多课,我都挑花眼了,该选哪个啊?

面对一年一度的“选课大战”,同学们兴致高涨,尤其是纷繁多样的课程令许多同学产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受。据了解,本学期全校开设公共任选课132门、面授课程91门、网络通识课25门,共划分为41门自然科学类课程、36门艺术体育类课程、39门人文社科类课程。

花虽各种香,人却各有所爱。个人兴趣和对课程名的主观感受无疑成为左右着学生们选课方向的首要标准。“我选的是《犯罪心理学》,因为自己对悬疑剧很感兴趣,经常被剧情吸引,看到这个名字,便毫不犹豫的选了。”15级水利水电专业的姚珺斐说道。

采访中记者发现,最初选课时,学生大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然而,在经历了几次选课后,一些学生开始倾向于“修完学分”和“是否好过”,其浪漫色彩逐渐减弱而现实色彩逐渐增强。当然,也有同学表示,兴趣始终是最主要的因素,“如果我对某门课程感兴趣,即使考试很难过关,我也会选择。

近年来,日剧、韩剧大放异彩,使很多学生萌发学习其他外国语言的想法,本学期开设的《日语入门》《日语日本文化》和《法语入门》恰好解决了学生们渴望学习外语但又无从下手的问题,使这些课程成为“抢课大战”中的“香饽饽

大多数同学表示,大学对选修课的“争夺”可谓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拼的是网速和获取消息的灵敏度,否则就很难选到喜欢的课程。因此同学们往往以“秒杀”到自己喜欢的课程为谈资。

其次,选择一门对自己学习、生活和未来就业有帮助的课成为选课的另一种标准。13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王保鑫说:“我之前选修过《汽车驾驶理论和驾驶技术》,通过几周的学习,我了解到不少有关汽车驾驶方面的基本知识,这对当时正在学驾照的我来说,省了不少力。”也有学生表示,希望在学好自己专业的同时,拓宽自身的知识范围,为今后的择业就业增加砝码。

除上述两种常见的选课标准外,有老师建议,学生应该将实际需求与兴趣相结合,对课程进行系统规划,确定明确的目标,提前规划好自己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知识的课程。教授《音乐鉴赏》的蒋明云老师说:“这门课已经开设多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尤其针对我校农科、理科的学生,还做到了文理互补,对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爱为学之始,公共选修课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保留每个人的个性,做到文理互补、学科互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最终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魅力二:寓教于乐, 吸引学生有方法

与严格刻板的必修课相比,灵活自由的选修课显然更像是一门艺术,在大学宽松活跃的氛围中,更能以独特的魅力吸引求知欲旺盛的学子们。

平时上课总让我觉得有些压力,但上选修课时,课堂氛围十分轻松活跃,老师的讲课方式和平时也大相径庭。”15级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王妞同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王妞颇有收获,“每次上选修课,我都会满怀激情的等待着老师的出现,等待着他带我们在那些未知的知识海洋里遨游。

根据学校2015年印发的《甘肃农业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中所述,公共选修课属于通识教育课程,要求将德、智、体、美、劳融合渗透,旨在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全面发展。通过修读通识教育课程,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准确的观察判断能力、清晰的沟通表达能力,并明确自己以后几年的修读目标和主攻方向。由此可见,选修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外语学院的孙文高老师认为,选修课程具有多样性,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促使他们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学习,提高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和理性认识,完善知识结构。

资源与环境学院的邸利老师说:“必修是学习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选修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谈到开设选修课的必要性时,她表示,选修课无疑是学生最大的福音,学生可以从中获取课外知识,增加知识储备、开阔视野,与此同时,对于老师和学校也有诸多好处,它可以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扩展学校的课程种类与范围,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专业课教学很难满足社会对大学生人才的综合需要,而且必修课的数量和内容有限,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存在一定的不足,选修课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些缺失: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开设丰富多彩、富有弹性的选修课,能对专业知识进行补充和扩展,最大限度的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个人特长,使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魅力三:总结经验,引进教学新模式

在选修课“持续高温”的现象背后,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一是选课分布不均。由于现实因素的影响,学生们大都热衷于选修实用型课程,而一些理论性的课程却出现了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二是出勤率低。很多学生抱着“修学分”的态度去上课,长此以往,选修课变成了一种形式,使得不少同学失去学习选修课的兴趣。

有些学生选择课程的目的是出于对老师的选择,极力打听哪个老师要求较松,是否会给学生打高分,或者哪些是“名捕”,由此选择上课轻松、分数高的课程,至于学什么、学到了什么,一概不知。

这是自我敷衍,是对自己的极不负责。对大学选修课的选择应该不以外在的任何因素为主要因素,跟着自己的心走,选择自己热衷的或者是觉得自己应该去掌握某些知识的课程,那是很宝贵的。”老师们普遍这样认为。

一般来说,选修课出现问题是学生不配合、兴趣不浓,这不仅是学生的问题,也反映出一些教师的教学问题。”讲授《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的林栋老师这样认为。

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学科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教育教学信息化趋势突显,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学校课程体系及其功能面临着诸多挑战:优秀的课程资源、名师资源严重缺乏;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匮乏;专业课程与社会需求结合度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效果不佳等等,都说明选修课传统面授方式已经不足以满足学生多样化与个性化的需要。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校从以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加快推进课程教学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增加每学期网络选修课的数量,使学生更加贴近于社会。” 教务处卢少波老师说。

据了解,在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网络通识课平台开设《军事理论》、《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与创业协议》三门公共任选课;开设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艺术体育类等各门类公共任选课19门;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49门及大学生创业大本营课程1门。共计19968人次学生选课学习,访问次数达到2009987次,发起讨论达67278条。

经过不断摸索和发展,本学期开设的网络通识课数量进一步增加,种类也更加丰富,这些课程分别在3个平台开设,其中尔雅通识课平台包含南开大学叶嘉莹教授主讲的《中华诗词之美》、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主讲的《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大学叶郎教授主讲的《美学原理》和复旦大学刘旦初教授主讲的《化学与人类》等15门课程;智慧树平台7门,其中包括中央党校担任主讲的《形势与政策》、复旦大学的《过去一百年》和中国农业大学的《食品安全与日常饮食》等;学堂在线平台3门,即《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逻辑学概论》和《足球运动与科学》,皆由清华大学担任主讲单位。

教务处处长马国军表示,开设慕课网络课程来改变教学形式,是课程教学多样化的第一步,学校将积极响应国家“互联网+”的政策,不断探索网络互动课堂、直播教室等课程教学新模式。

据悉,在《十三五规划之课程建设》中提出,学校将运用慕课以及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技术手段,结合实际需求,通过用多种手段补充优质课程、多种方式提升课程建设水平两方面来实现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为推进学校整体的十三五规划而做出努力。

 

记者手记: 自主选课,是高校的一种独特、开放的课程选择方式,目的是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使学生获得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多年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我校已经形成“通识教育教学+专业教育课程+个性化发展教育课程”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并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精品课程,对学校整体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十三五规划中,必将承前启后,以特有的魅力为学校的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