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养老没存百万免谈”
中国或许是世界上“变老”速度最快的国家,我们如何养老?有专家认为,我国养老金替代率偏低,自筹养老金应是养老最为关键的途径。但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讲,未来养老到底需要多少钱呢?有理财专家认为,没有100万元,几乎免谈。
“养老没存百万免谈”,听到这种论调,我笑了,因为我的家乡地处穷乡僻壤,我父母亲今年都76岁了,至今守着几亩薄田过平淡的日子;我二伯父今年89岁了,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至今自己种粮种菜、生火做饭,自食其力。他们一辈子生活得恬静安然,虽然贫穷,几无存蓄,但除非病老到卧床不起,他们一生堪称生命不息,劳作不止。
再说城镇普通退休职工。经过连续十年的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一般也就两三千元,但他们现在不照样生活安逸,洒脱自如吗?
如果“养老没存百万免谈”的论调成立且成为社会共识,那亿万百姓岂不羞愧难当,认为现有生活糟糕透顶?对那些年轻人而言,为了存足百万养老金,每天岂不惴惴不安,一直生活在焦躁不安中?如此“苦难”生活,何时会是尽头?显然,该论调放大了社会悲情。
不容否认,当前我国养老制度屡遭社会诟病,比如养老金替代率偏低,退休后收入骤减;企业年金覆盖率低,仅是少数人的福利;社保资金存有“窟窿”风险,财政和央企红利补血乏力;现有“多轨制”养老政策,让社会“二次分配”不公等,这些难免会让人们顾虑今后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的危机。
但更要看到的,一是,养老并非仅是国家和社会的事,也是个人的事。即便在西方富庶国家,养老金来源也是多样化的。以美国为例,整个养老保险体系分为4∶4∶2结构,其中40%是国家出,40%靠企业年金等,20%靠个人商业保险。二是,我国仅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让政府对公民的养老、医疗保障实现“全兜底”,这种想法恐怕过于“乌托邦”。三是,追求理想的养老方式没错,但须符合现实。我们不是生活在“理想国”里,财富也非天降。丰厚的养老金,是建立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财政充盈、企业高效益的基础上的。
现实是,按照世界银行规定的每天生活费1.25美元的最低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约还有2亿多;现有不少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足千元;地方行业年最低工资保障线,北京市2014年也仅为18240元;在广大农村,年龄满60周岁的老人,每月拿到的养老金并不多……对此,有些专家和社会群体却罔顾事实,幻想着退休金除了满足日常开支、住房费用、医疗成本、护理费用外,还要满足学习、旅游、兴趣爱好等费用。这些专家似乎生活在火星上,不谙世事与国情;个别社会群体似乎自认为超凡脱俗,是与公众迥异的“特殊阶层或群体”,所以才会滋生出“养老没存百万免谈”的矫情。
每一个人都希望养老无忧,趁年轻,我们也应努力,但努力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绝非仅为攒足一笔丰厚的养老钱。从这个角度审视,“养老没存百万免谈”论是个伪命题,不仅干扰社会视听,还会人为制造和加剧社会焦虑。对养老问题,应该有更切实更理性的评估。(惠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