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十余年的“禁奥令”打了水漂?

29.07.2014  03:52

    “发一纸禁令”代替“严厉打击监管”,在奥数培训机构和名校之间的利益输送链条前,缺乏壮士断腕的勇气,这才是十余年禁令“打水漂,制度流产的祸首。

    幼儿参加奥数培训、家长凌晨排队报名、每天补习近7小时……暑期过半,记者走访时发现,奥数补习如火如荼,渐成“第三学期”。一边是十多年来相关部门和地方三令五申“禁奥”,一边是越禁越火的现实。奥数异化背后有何“奥秘”?

    对于奥数热,教育界上下思想统一,答案唯一,将“禁奥令”打水漂归咎于高考指挥棒——“应试教育”体制。因为对奥数培训趋之若鹜的家长而言,不惜花上万元的高价钱,下血本替孩子报奥数班乃至语数外“全科”补习班,说到底只是为了拿到择名校、进重点班的“敲门砖”,用若干证书自我贴金而已。

    顶着教育专家名头的各色人士更是开始继续妖魔化应试教育,倡导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高呼奥数已经异化,揭露催生出的畸形利益链条:名校抬高门槛,机构借机敛财,孩子受苦受害的黑暗现实。似乎,一切的追问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是该佩服专家的高明还是感叹体制的无奈呢?一番畅快的表达、批判之后,还不是一切照旧,新一轮怪圈又开始了萌芽循环。

    一纸禁令为何不能给奥数“降温”?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但一味把板子打在应试身上,打着体制的幌子恐怕对问题的解决有害而无益。在这里,体制这个大挡箭牌可以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把任何质疑乾坤大挪移般消解于无形,各级官员乃至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责任没有了,公然违令组织补课的学校和老师理直气壮了,“存在即合理,我们也身不由己”。

    一切问题都找到了归咎发泄的出口,可这种尽人皆知、甚至有些冠冕堂皇的深层理由,怎能说服推崇教育功利,追求工具理性的家长?反倒是一些地方存在懒政、存在权力寻租的直接事实被忽视和掩盖了,“发一纸禁令”代替“严厉打击监管”,在奥数培训机构和名校之间的利益输送链条前,缺乏壮士断腕的勇气,这才是十余年禁令“打水漂,制度流产的祸首。

    一批人寄生在体制内,同时把体制沦丧成手中的工具。谁是既得利益者?以笔者曾在外兼职家教的经历来看,当然是补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一些学校和教师。他们靠有偿补课捞钱,“高考指挥棒”成了他们挥舞的“补课金钱棍”,有的甚至滥用教育权迫使学生补课,并在一定范围内垄断生源、垄断价格、垄断补课标准,甚至把该课堂上讲的知识放到补课时讲,落实“禁补令”最大的阻力正是他们。此外,主管部门缺乏监管力度,对违反政策的行为“从轻发落”,也让他们觉得有机可乘。

    正是这些相关利益方的藕断丝连,甚至是暗藏权力寻租,对禁令的置若罔闻,才使规定雷声大雨点小,如隔靴搔痒般惹人笑出声来。

    诚然,体制的改变非一日之功,教育资源均衡化的达成非一日之效,但这只是疏导的一方面,要彻底改变这种奥数热,还得在“”上下功夫,贯彻落实“禁补令”不能仅仅“强调”,而应在监管力度上下大功夫;同时,还要调动全社会积极参与,鼓励群众进行监督和举报,让违规补课者不敢“轻举妄动”;最重要的是,要加大处罚力度,一旦查实有学校或教师私自补课,就要严格执法,以维护“禁令”的权威。向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