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代表参加“大学课程建设与本科教学改革”国际会议暨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年会

03.09.2014  11:57

7月12日至14日,“大学课程建设与本科教学改革” 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14年年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来自我国大陆内地、台湾地区以及美国的111所高校、26个省级教育行政主管单位的代表共349人与会,我校高教所所长马勤教授参加了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大学课程建设与本科教学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大学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与意义;大学课程结构与本科教学改革思路;以学生为中心的 大学课程设计 及其评价;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美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组织与运作等方面。与会代表共听取了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7个大会专场报告、10个典型案例与经验报告,并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自由的探讨,对大学课程建设在推进本科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发展趋势、任务和预期目标、建设理念与思路、实现途径等问题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在开幕式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大学、 西华大学 等领导先后致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会长华中科技大学 刘献君 教授在开幕式讲话中,对我国院校研究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在充分肯定我国校院校研究工作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指出了各校研究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期待各校研究工作在推进我国现代大学管理科学化进程中有更大的作为。

会议收到了与会代表提交的大量论文,经遴选共收录73篇论文,其中关于课程及其建设论文38篇,教学20篇,教育技术及方法10篇,汇编成会议论文集。这些论文理论研究占多数,院校案例研究有25篇论文涉及,比较研究10余篇。在大会闭幕式上,厦门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别敦荣教授对这些报告做了学术总结。主要内容包括:一、课程及其建设角度的主要论点。1.关于课程建设的价值导向,多趋向于学生导向,产业应用和人文导向(包括通识教育问题),而学科导向渐微。2.关于课程建设的地位作用,刘献君教授认为,大学主要提供两种产品:一是课程,二是人才。3.关于课程建设的内容与任务,主要包括“四要素”——课程目标,课程规划与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4.关于课程建设的主体,有一定争论:较多的认为是教师,而学生是课程反馈的主体;但是,在台湾地区,学生是课程建设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还有学校是主体,社会也应参与。5.关于课程建设的方法论,主要是案例、比较、调查及行动研究。其中,行动研究也就是实际改革或实践。6.关于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持,教育新技术,特别是MOOCS平台迅猛发展。

二、教学改革方面的主要论点。1.教学与教学改革的价值导向:效益、差异化与学生发展、生命活力的价值导向以及应用的导向。2. 教学与教学改革的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从“老三”(老师、知识和课堂)中心向“新三”(学生、学习和学习结果)中心的转变。3.教改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案例研究中比较多,强调批判性思维、科研能力和“做中学”培养。4.教师与教师教学能力评价:青年教师被忽视是全球现象。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要经过过渡期、适应期和成熟期,这些过程不可逾越。青年还得靠自己奋斗。5. 教改与学生能力的提升。

本次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主办,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四川省院校研究会联合承办。与会期间,马勤教授与刘献君教授、厦门大学别敦荣教授和沈阳师范大学院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康翠萍教授进行了交流,邀请他们来我校进行学术报告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