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诗歌巨匠特朗斯特罗姆去世

29.03.2015  03:59

    兰州晚报讯2015年3月28日凌晨,《欧洲时报》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诗歌巨匠”的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于当地时间3月27日去世,距离他84岁生日只差不到20天。记者综合路透社、美联社等报道,诗人特朗斯特罗姆于周四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家医院病逝。诺贝尔基金会在推特上写道,“我们非常悲伤地得知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于昨日去世,享年83岁”。与特朗斯特罗姆有着60年友谊的瑞典学院院士埃斯普马克也证实了这一消息,“是的,这是真的,我已经跟他的妻子交谈过了,我很震惊。”瑞典外交部也在推特上发表了悼词,悼词称:“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诗歌永远不会消逝。”腾腾

    特朗斯特罗姆与中国

    特朗斯特罗姆的诗作已经被译成六十多种语言,影响着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诗人。

    诗人北岛1985年就与特朗斯特罗姆相识,也是特朗斯特罗姆诗作最早的中文译者。1985年4月,特朗斯特罗姆第一次来到中国,诗人北岛曾陪他游览长城。他曾这样评价特朗斯特罗姆:“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他多少有点像个隐居的炼金术士。我这样说,并非指他脱离时代,而是指他忠实于自己,忠实于内心沉静的力量——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如何引导强大的动力穿越生与死的黑暗。

    李笠是特朗斯特罗姆作品中文翻译的继任者,他把特朗斯特罗姆称为“瑞典的王维”:“他是一种对后工业社会的直观感受,王维写的‘鸟鸣山更幽’这种意境,在特朗斯特罗姆的诗中也有,但他写的是‘直升机嗡嗡的声音让大地宁静’,这种力度是前者无法比拟的。

    诗人于坚则说:“对于瑞典人来说,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出现,犹如在汉语中出现了唐诗。”“对于汉语来说,托马斯是传统,对西方来说,他却是先锋派。

    诗歌评论家唐晓渡说过:“他的诗歌是我们中国当代诗歌的一部分,他对诗歌精益求精,作为诗人有很广泛的示范作用。可以说已经在中国扎下根来。

    特朗斯特罗姆自己说过:“1985年我曾经访问了中国的上海、西安等城市,和许多青年诗人见过面,他们的诗现在许多都译成了英文。老实说,由于中国当代诗很少译成瑞典文,我知之甚少。”徐鹏远

    生平简述

    特朗斯特罗姆生于1931年,父亲是一位记者,母亲是一位教师。青年时期,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自然科学家或考古学家。但特朗斯特罗姆后来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就读的却是心理学系,1956年他毕业留校,并最终成为了一所青少年拘留所的心理医生。此外,他对历史、宗教和文学颇有研究。

    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生涯开始于中学时期,当时他就读于斯特哥尔摩的一所拉丁文学校。1954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诗十七首》,尽管他当时还是一位在校大学生,但这本诗集轰动瑞典诗坛,被文学史作者扬·斯坦奎斯特称之为“一鸣惊人和绝无仅有的突破”。

    《诗十七首》之后出版包括《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见黑暗》、《为死者和生者》、《巨大的谜语》等十余部诗集,获得多项国际文学奖项。1990年,特朗斯特罗姆因中风而导致半身瘫痪,有了语言障碍。即便如此,他没有停止思考和写作。2011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特朗斯特罗姆一生共发表了十二部诗集,两百多首诗。他的写作缓慢而沉潜,有时一年最多写三首诗,有些诗往往要用几年的时间打磨才完成,如《有太阳的风景》,前后耗时7年才最终完成。有人评价他是“像打磨钻石一样写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