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诺奖女婿”是出于自尊的焦虑表达

16.10.2014  18:54

   作者:木须虫

  近日,有网友拍到安徽蚌埠一中挂出“热烈祝贺我校女婿埃里克·白兹格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标语,并把照片发到了网上。该标语引来无数网民吐槽,认为蚌埠一中在给自己“贴金”。10月15日,蚌埠一中相关负责人向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回应称,学校初衷并非“贴金”,只是借机宣传该校优秀学生吉娜。(10月15日 人民网)

  埃里克·白兹格荣获诺奖应不应该祝贺?应该来说,只要为科学作出巨大贡献,为人类造福取得成就,都有理由给予真诚的祝贺。当然,这样的祝贺不仅是富有胸怀的姿态,同时也是特殊语境下人际交流的对个体价值肯定。可见,祝贺是有前提和条件的,是受限制的。

  因为埃里克·白兹格的夫人是蚌埠人,不免与“诺奖”不远万里扯上了一丝关系,于是就有“诺奖女婿”之说,这中间既有事实成分,不分场合的表达也有戏谑的味道,语境不同,祝贺的表达也就千差万别了。譬如,吉娜的同学、亲人对吉娜本人甚至埃里克·白兹格表达祝贺,基于亲情、友情,可谓正当名份,充分说明“女婿”还是亲戚关系的私人属性。

  至于蚌埠一中与“诺奖女婿”扯上关系,多少都有些不伦不类,虽然,不否认学校这么做是为了宣传优秀学生吉娜,鼓励学生们都来做“学霸”,发奋学习,将来有所作为,可谓用心良苦。但是,这又与诺奖有何关系呢?事实上,吉娜就是吉娜,她的优秀不是因为嫁了诺奖老公才优秀的,逻辑是不靠谱的。

  客观来说,蚌埠一中扯上“诺奖女婿”不过是一次失策的“典型”宣传,本无须过度的解读。然而,仔细聆听吐槽之声,过激之中其实也是焦虑的表达。一是对攀附名人、沾光上位陋习的鄙视,与所谓有“故里之争”如出一辙,虚假的功利主义,培养不出自己的名人,形成不了自己的文化,借光出名,是文化心理的不自信。“诺奖女婿”显然又触动了类似不良社会风气社会情感的多米诺。

  二是对诺奖期待的耿耿于怀,诺奖设立110多年的历史,除了莫言获得文学奖之外,在其它领域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没有留下中国人的名字。在科学领域有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而作为杰出人才判定标准之一的诺奖,更是国人的心理之痛。正是因为如此,“诺奖女婿”解读起来,一方面“得不了诺奖,就招诺奖做女婿”,这是一种失望与自卑;另一方面象吉娜一样优秀的学生为何都留在了国外,做了“诺奖夫人”,这是一种反思与忧虑。

  吐槽“诺奖女婿”是自尊的焦虑表达,我们为何如此缺少文化自信和创新自信?毫无疑问,这绝不是自轻与自谴所能承载的,自尊不是表达出来的,首先要创造富有创新精神与实力的制度环境与教育体系,其次更要每个社会个体坚定信念和付出切实的努力,自尊终究要靠实干和实力说话。(木须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