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该关注的还有教材打假

16.03.2016  14:40

    复印教材的流行风大面积存在原因何在?记者近日走访在京多所大学周边复印店,发现大多数店家仍在公开承接“私人订制”复印教材业务,甚至有店家电脑里囤有上百份电子版教材,“班级”团购生意搞得风风火火。因店家操作隐蔽、取证困难、法律边界不明等缘由,大学周边复印店的经营活动,至今尚处于监管的边缘地带。

    所谓复印教材业务,本质上而言是对知识产权的一种赤裸裸的侵犯。它借助复印机,把理应通过合适价格获得的教材,变成了一批复印纸就能取得的廉价读物。复印店因此大牟利益,而教材编写者的权益直接受损。更让人警惕的是,在这种疯狂盗版教材的气氛下,它让人对知识的尊重变得荡然无存。复印纸上的教材,隐喻着一个最直接的教育问号,前来购买此类教材的“班级”团购者,又在多大程度上能用心学习?

    答案或许一时难以给出。但见微知著,复印教材需求量如此之大,侧面也反映出知识本身的尴尬。按理,知识无价,我们不该用金钱去衡量这笔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但拥有知识的人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我们该在市场上给予他们一定的地位。学生能够如此疯狂地“私人订制”复印教材,恰说明我们对高校教师的智慧成果尊重力度不够。试想,当一堂课,一本教材能够充分反映教师的应得权益,让知识获得相匹配的尊重,让侵犯知识人版权的行为付出应有代价,学生还会这么轻易地去复印教材吗?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尊重版权的时代。从相关部门对人人影视的查封,到电视剧网络盗版的打击,我们能清醒地看到版权保护一日一日增强。但令人遗憾的是,类似复印教材的流行风,却一直没有引起相关方面的足够重视。的确,与流行电视剧相比较,教材的衍生经济利益远微不足道。但必须一再强调的是,教材承载的知识传承重任,其蕴含的内在价值远不是一部《甄嬛传》或者《琅琊榜》所能相提并论的。对于高等教育而言,纵容复印教材的登堂入室,抽走的就是知识原创精神的基石。我们能指望一群上课都要用复印教材的学生,能有多少创新精神?

    大学周边复印店疯狂复印教材的新闻,见于3·15来临之际,这或许也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打假的日子里,既要关注多少品牌商品出现假冒伪劣,多少领域有了新的假货,朋友圈晒的面膜有问题……也要关心下身边的孩子,关心下教材打假,关心下教育的未来。据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