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抽烟
抽烟这种事在我们周围太普通,仔细想一想,只要有人聚集的地方总可以看到抽烟者。对烟民来讲,抽烟是天经地义的事,他容不得别人对此说三道四。在他来讲这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别人无权干涉。基于这种理解,他总是在想抽的时候就抽,于是就有了我们在各种场合各种时间都可以看到的现象。用嘴叼着烟坐着,或是用手夹着烟立着,或是相反。三两个烟友相向,侃侃而谈间喷云吐雾,那架势犹如指点江山的圆桌会议,期间还要轮番敬烟相互品尝对方常用的品牌。立着时,接过烟放在鼻下闻一闻;坐着时,接过烟对着桌面顿几下。衔上、点着、深吸一口,烟气随呼吸进入体内经肺部过滤由鼻口排出。袅袅中,看烟雾缭绕;吐纳间,侃天南地北,那神情悠然的样子活脱脱已是方外之士。
有人说,烟民入道是受家庭影响;要成为资深烟民,须得后天勤学苦练,想想应该就是这样。记忆中有一孩童游戏,便是模仿大人抽烟。其过程大约是折一段已经干透的红薯秧子,含在嘴里,还煞有介事地扁扁嘴。那时候,爷爷或是老爷的长烟袋是小孩子最爱拿着比划的玩具。锃亮的黄铜烟嘴放在嘴里,一手攥着烟袋杆,一手放在背后,弯着腰在祖辈面前转来转去,常常引逗得老人开心大笑。这些童戏都曾在儿时演习过,但许多人成年后却并不曾与烟结缘,看来抽烟入道受家庭熏陶之说有点靠不住。剩下的解释就是环境因素了,大环境,大家都在抽;小环境,周围的同事也在抽。于是在入乡随俗、适者生存的理论支撑下,也加入其中,成为烟民。
抽烟者在抽烟时,时常受到家人的阻挠,但他总能找到合理的解释。近代作家朱自清曾说过:“当闲得无聊到两手没处放时,便要取出烟叼在嘴上”;“为的是有个伴,以此来消磨这段时间”。这是出自名人的要抽烟的理由,相信大多数烟民都曾使用过。至于抽烟的好处,朱先生认为:“烟能提神、有助于思考”。可能是对的吧,想想我们的现代史,不是留下了许多与烟为伴的经典画面吗。鲁迅先生端着烟斗坐在藤椅上,冷峻的面部表情告诉我们他又在构思一篇什么样的檄文呢;毛主席一手夹着烟,一手撑着桌,面对地图彻夜不眠他肯定是在运筹百万大军的进退路线吧;八十高龄的邓小平南巡路上卷烟不断,谈话间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宏伟巨变。伟人抽烟,谋划的是国家大事;草民抽烟,思考的应是关乎自己生活的琐事吧。如此看来,事无大小动起脑来还真要与抽烟有点关联。
然对我来讲,实在想不出何时需要抽烟。国事无须我等思考,用不到抽烟;家事乃油盐酱醋茶之类,也用不到需要抽烟思考方能解决;三是至今也不曾遇见无聊透顶到以抽烟为伴的机会,因此始终不能进入烟民行列。我不抽烟,却经常有烟。单位同事、街坊邻里家遇红白之事时总要奉上一份心意,人在不能亲临现场的情况下,事主家便回馈两盒烟以示感谢或曰知道。这样得到的烟,每年都有十多盒。因无抽烟嗜好,便觉此物留之无用,又觉弃之可惜。每当处置这些红白之烟,便觉十分纠结,最后总是找个时机把它们散给资深的烟民朋友。得烟者满脸笑容连声道谢,我则满怀忐忑心有不安,毕竟那包烟所含有的尼古丁足以毒死二十只小麻雀。在我看来,送出的不过是些无用之物,在朋友看来,接受的却是一份勿相忘的友情。
对大多数资深烟民来讲,所抽香烟皆为自己掏腰包购得。烟资定是出自每月的薪水,这就决定了他要量入而出。所抽香烟的价格一定与他的收入相吻合,但凡相差悬殊,内中定有玄机。不是有一什么局长因抽高档香烟而引发了调查,证实为一贪官的事例吗?揪出此香烟局长,首功一件应属于那些对香烟价格敏感的资深烟民,正是由于他们的计算和群体效应才使得警方立案侦查。由此看来,烟民对社会的贡献还是蛮多的。既要养活烟企的人们,还要为国家贡献一定的税收,抽空还帮着公安逮逮贪官。既如此,对抽烟之事国家为何还不待见呢?这里挂个牌子不让抽,那里贴个提示禁止吸。你说,这又是因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