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红黑榜”我们没有一晒了之
近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今年第一期“共筑诚信、德润陇原”甘肃省诚信“红黑榜”新闻发布会。荣登红榜的共有37家单位,进入黑榜的共有42家单位。(相关报道见6月24日《兰州日报》一版)
“红”与“黑”,“美”与“丑”,一张诚信榜单见分晓,公开发布诚信“红黑榜”,不只是对上千家企业诚信的清晰评判,更在于向全社会强化了“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念,会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在面对守信还是失信这道选择题的时候,做出正确选择。
诚信“红黑榜”并非新鲜事物。此前,湖南长沙、江苏镇江等一些地方,也曾分别发布过相关失信“黑名单”和诚信“红黑榜”。但是,诚信“红黑榜”的建立公布,只是一个信息公开的平台,要用好诚信“红榜”或“黑榜”,还需要在“榜单”之外下足功夫,做到奖罚分明、公平公正。以前,我们对于违规企业的处罚太轻,往往是他们的经济受到损失了,但他们的名誉没有受到损失,依然我行我素地继续坑蒙拐骗。现在,我们就是要通过红黑榜让不诚信企业不但受到经济处罚,名誉也受损,让其得不偿失。
这些年来,因为诚信制度的不完善,很多领域充斥着“诚信缺失”。“毒奶粉、地沟油、微商假面膜”等丧失底线的恶劣事件,已经不再新鲜。前不久曝出的丑闻“高考替考”,再次震惊公众。事实证明,很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件,让诚信消解殆尽。这些现象不仅有违公平,也冲击了社会道德底线,从而导致社会风气倒退。此次我省实施的企业诚信“红黑榜”制度,就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把诚信和不诚信企业的基本信息公之于众,然后借助市场的力量来达到褒奖和惩戒企业与商家的作用,这无疑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市场监管手段。尤其是对于那些不诚信的企业商家来说,这种制度除了可以警示企业,规范市场,提醒消费者之外,同时还让监管部门中某些贪图蝇头小利而对那些不诚信企业和商家“前门查、后门放”者没有了以权谋私的机会,促使行政监督更加公开、透明和及时。
正因为这样,此次甘肃不仅发布诚信“红黑榜”,还迅速将“黑榜”名单落实下去,今后只要是被省高院发布的列入黑榜名单的单位和法定代表人都将受到限制高消费,包括禁止乘坐飞机、列车软卧以上座位,禁止在星级以上酒店、餐馆、娱乐场所消费。还将作为不良记录推送到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工商信用系统以及发改、财政、税务、国土、房产、海关等部门,联合实施信用惩戒,可谓让人眼前一亮,大快人心。
当然,诚信“红黑榜”不是简单地记录和问责,而是要立足整体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培养和培育健康、积极的诚信土壤,构建合理、合法的诚信氛围,树立正确、正规的社会风气。但是,从另一个更深层次的视角看问题,道德的教育、示范和引导作用,却也不可能无限大,“上红黑榜”,也只能对于那些良心、羞耻感没有泯灭的人们才能发挥作用,而对于那些不思悔改的、铁了心与公道正义对抗到底的人和企业就很难正常发挥作用。那么怎么办?笔者觉得要想真正肃清这些企业的乱象,还是得采取重拳出击的法律措施,提高企业违法成本,一旦违法就难以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