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社雅集,文社议政

17.12.2014  13:31

    《金瓶梅》里有个圆社,有社员白秃子、小张闲和罗回子,专事踢蹴鞠。如果陪西门庆这类大客户玩一把,能捞点赏钱。

    《金瓶梅》之外,明朝的社团远不止用来娱乐娱乐。有政治型、经济型、军事型社团。比如天启年间,一钱会在泉州成立,“人醵钱一文以聚众也”,就是大伙儿凑份子喝酒聚会,阮大城诬告那是邪教组织。明末开封推官黄厨,面对李自成汹汹围攻,杀猪宰羊祭祝关云长,饮血酒结盟,设义勇大社,说白了就是成立敢死队,海喝一顿,给一堆炮灰鼓劲。

    在明朝,最流行的是文化型社团。主要又分两类,即民俗型和精英型。民俗型社团,社员多是普群或低知,大家聚一块儿,搞搞祭祝(私社),赏春踏青(岁时之会)。精英型社团,社员当然是高知啦,可细分为品诗写诗的诗社,学问家研究学术的讲会,僧人颂佛法、传经道的香社,音乐、画社。至于圆社,又叫齐云社,和南宋杭州杂剧艺人成立的绯绿社,都属于文体社团。

    从办社宗旨来看,文人社团也就是两种:诗社、文社。明代前中期诗社盛行,文社少有,特别是九老十老的怡老诗社结伴林泉,诗艺倒在其次,养生颇为看重。诗社多为喝酒赋诗,快意逞才,读书讲义,放浪山水,偷闲息影,追求清雅。万历以后,文社渐多,至明末,诗社文社并行。文社不复纯粹,乃至“言皆机务”,而“绝不论文”了。

    诗社文社要搞活动,活动带来人气,能占据制高点和话语权。除了月会、节会等小型聚会,社团大型活动一般一年两次,叫做春集、秋集。当斯时也,社员兴冲冲采风,吃罢喝罢,荷尔蒙分泌厉害的,又结抉远游,倘祥山水。社员众多的,就“借场子”。复社曾经玩过,在苏州虎丘,2000名社员云集开会,阵势太壮观了,令朱皇帝很不高兴。

    吃了,喝了,爽了,也诗了,也歌了,不留点纪念品太说不过去,于是刊刻诗文。就是出书,见证盛景。某社员出单行本,几个人、几十人出合集。或者前代经典、当代时文选刊,其中有为科考的辅导教材,有符合社团审美标准的诗文选本。

    雅集要经费,出书要经费。经费来源一是凑份子自筹,二是大款型社员赞助,三是官府支持。第二种情况,我们看看复社。吴曾是复社的发起人之一,老有钱,不吝樯,复社开张之初,老吴曾一次性赞助银子20缢(1镒=20或24两),谷子200斛(石)(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第三种情况,看看许孚远的逸老堂社,社员涉及7个县,40多人。老许是牛人,做过兵部尚书,谁料堂社成立的第二年,撒手西归了。当地太守发现该社处于瘫痪状态,亲自拨公田若干亩,用地租做春秋社集的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