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洛夫:灵感像刀,用久则钝

16.10.2015  13:08

这几天,在秋风骤起的深圳,著名诗人洛夫的粉丝们却倍感温暖。10月10日,洛夫诗作品《漂木》中英双语版大陆首发仪式在上梅林举行,同时洛夫获颁第三届“扶正诗歌奖终身成就奖”;10月11日,洛夫受聘香港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仪式在景田举行;10月12日,诗友聚会庆祝洛夫获首届李白诗歌奖。在数个活动中,诗友们得以再睹88岁“诗魔”风采。在其下榻的酒店,记者专访了洛夫,听他讲耄耋之年的生活,讲他的诗观与诗法,讲他的爱情观。

诗人洛夫:灵感像刀,用久则钝

洛夫先生受聘为香港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心境

有一丝忧伤,但更多的是淡定

老,是一道门/将关而未闭/望进去,无人知晓有多深/有多黑/卡夫卡的伤口那么黑?/无人知晓……在酒店橘黄色的台灯下,满头银发、脸色红润的洛夫先生给记者朗诵了他新近创作的诗《晚景》。读毕,洛夫先生说,这首诗表现了他晚年的心境,有“秋天即将结束,而将进入冬天”的一丝忧伤,但更多的是一种平静和淡定。

已88岁高龄的洛夫先生与夫人陈琼芳居住在加拿大温哥华,他笑言自己目前的生活毫无诗人的浪漫,“很日常”——早上7点前起床,在书房待三四个小时,看书,创作,或者给老友写信,而当楼下夫人打开收音机,他就知道午饭时间到了。他爱好的运动是游泳,七八年来一直坚持中午游泳。

关于自己的晚年生活,他说自己有几个“四字箴言”:读书写字、“拈花惹草”、吃喝玩乐。他用iPad向记者展示了温哥华家中小院的花花草草,分享莳花弄草的成果。他很喜欢目前完全放松的生活状态。寂静是常态,但他也很享受会友的时刻。近年来,他就经常到深圳,因为这里有他很多的朋友和读者,“深圳是我的第二文化故乡”。

在10月10日《漂木》中英文双语版大陆首发仪式上,主办方还为洛夫先生与夫人陈琼芳庆祝了结婚54周年纪念日。在采访中,洛夫先生也分享了自己的婚姻爱情观:他信奉“沉默的爱情”,他说爱情不是西方人出门前和归家后的那一句“我爱你”那么简单,婚姻更需要默默地经营。他幽默地称自己“50年不换届”,倍感骄傲。

创作

灵感就像刀子,用久了就钝了

谈及诗歌创作,洛夫说,灵感就像刀子,初始锋利无比,但用久了,自然就钝了。他认为自己现在写诗不及以前灵气,所以花更多的时间在书法上。书法是他的另一个艺术追求,50多年孜孜以求。

他说,诗歌创作是感性与知性的平衡,仅有一时的感觉不可靠,还要靠知性的积累去打磨。“我年轻时曾因为有一时的灵感,为了创作一首诗而茶饭不思,感觉整个人都被控制了,被迷惑了,不能自已;但当要把一时的灵感变成文本,就必须驾驭语言,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正因为如此,他得出了“诗人是诗的奴隶,但必须是语言的主人”这样的结论。他说,写诗可以说是一种没有现实回报的行为,但他之所以如此乐此不疲,是因为追求那种意象的“永恒之美”。

对自己长达70年的诗歌创作生涯,他总结道,自己把古典和现代、东方和西方有机地结合起来,诗歌的路子比较宽。他不喜欢一些朦胧诗全然是西方的调子,让中国读者读起来很别扭,也不喜欢“假古典主义”。

诗歌

在物质丰富的时代更加必要

洛夫是台湾现代诗坛杰出和极具震撼力的诗人,在现代诗的探索过程中,他的风格曾有过数次的演变,他写过晦涩的《石室之死亡》,写过“明朗”的《西贡诗抄》,但在精神上,他维持着一贯的执拗,认为诗歌创作是对人类灵魂和命运的一种探讨或诠释,且相信诗歌的创造过程便是生命由内而外的爆裂、迸发。所以,几十年来,他迷恋于诗,鲜少尝试其他文体。他曾在《诗人的墓志铭》一诗中写道,“真实的事物在形式中隐伏/你用雕刀/说出万物的位置”,可见他对诗歌力量的推崇。

在采访中,洛夫强调道,很多人说这是讲求经济的年代,不是诗歌的年代,他并不认同,他认为,现在人们的物质欲望过度膨胀,精神生活比较枯竭,反而是最需要诗歌润泽的年代。对他而言,读诗写诗是最快乐的事情,诗歌带领读者进入另一个世界,去体验美感,体验浪漫的情怀。

如今的他已在异国多年,过着平静生活的同时,仍关注着中国诗坛,他甚至知道前不久喧嚣一时的余秀华风波。他说,现在有很多诗从正常的口语诗变成了过于直白的口水诗,缺乏美感。对他个人而言,他宁取轻度的晦涩,也不要毫无艺术效果的明朗。但总体说来,他认为中国诗坛是有进步的,从过去的受意识形态影响到现在趋于正常化,尽管小众,但更纯粹。至于一些年轻诗人,作品或许不成熟,但在长期的创作中调整语言和写作方式,也会渐趋成熟。他坦言年轻诗人还鲜有震撼他的作品,但同时认为这是正常的现象,不说年轻诗人,就是在诗歌漫长的历史中,能流传下来成为经典的也毕竟是少数。他认为,台湾诗坛多意象诗,通过意象表达思想,不易懂;大陆诗坛多叙事诗,过多口语化,各有特点和问题。

谈到如今的国际化浪潮,洛夫说,诗歌乃至所有文学艺术都是交换情感和思想的世界语言,存在两个取向,一个是本地化,即民族性和特殊性,一是世界性和宇宙性。在保持民族特殊性的同时,也要有广阔的胸怀与世界交流。

洛夫(1928.5.11——),原名莫运端、莫洛夫,衡阳人。1949年赴台,后毕业于淡江大学英文系,1996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1954年与张默、痖弦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历任总编辑数十年,力倡超现实主义,对台湾现代诗的发展影响深远,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荷兰、瑞典等文,并被收入各类诗选。诗集《魔歌》被评选为台湾文学经典之一。因长诗《漂木》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先后出版有30多部诗集、7部散文集、5部评论集、8部译著。(文/王卓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