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诊所按照级别行医市民看病可“拾级而上”
资料照片
站在位于东岗东路的天天诊所门前抬头望去,它浅蓝色的门头上,印有“执业登记号”、“诊疗科目”和市区两级卫生局的监督电话等内容。这是一种给小诊所贴上规范化“认证标签”的做法。如今,如果你稍加留意,在兰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这种有着“统一门头”的诊所。有了它,市民无需费力鉴别,可放心在此就诊。经过标准化建设的诊所,不仅证照齐全,而且还被卫生行政部门进行了量化分级,进入“常态化”监督管理模式。
兰州提出了“2014年全市小型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率达80%,量化分级管理率达到60%”的目标。截至目前,全市规范化建设580家小型医疗机构,申报创建“示范单位”50家,经县区初审,市级复审,共有23家医疗机构获得了兰州市规范化小型医疗机构示范单位称号。到本月底,由兰州市卫生局组织市卫生监督所和相关专家,严格按照《兰州市小型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监督管理评分表》,将对各县、区上报的A、B级小型医疗机构进行量化分级复审,根据评分情况确定等级,并向社会进行公示。
在多数人眼中,“小型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这个字眼略显晦涩,那么谈及此举的最大好处,人们一定会拍手称快——经过三年的建设,到了2015年年底,兰州将完成所有小型医疗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并对其进行量化分级管理。彼时,市民无需“火眼金睛”,不仅可轻松鉴别出是正规诊所还是“黑诊所”,也可以依照“级别”来选择进哪家诊所就医。目前,小型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工作进入了复审验收的收尾阶段。
一位卫生监督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兰州的“黑诊所”很多,经过几年的打击治理,这种状况基本得到了遏制,但是在城乡接合部、背街小巷,“黑诊所”依然存在。换句话说,正因有了“黑诊所”的猖獗,才催生了“小型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而开展创建工作,能够帮助百姓有效地区分正规诊所和“黑诊所”。目前,我市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参差不齐,此举将进一步提高全市卫生监督机构对中小型医疗机构的监管水平,从而规范诊疗行为,提升医疗安全。
结束小型医疗机构“各自为政时代”
近年来,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从基础建设、设施设备、医务人员培训方面投入大量资金,逐步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也逐步发挥出了基层医疗机构看病“方便”和“廉价”的独特优势。但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历史欠账太多,基础条件太差,现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虽有改善但仍然不能满足群众需要,人才缺乏和断档严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还达不到老百姓日益增长的需求。
市卫生局法监处处长李其格介绍说,小型医疗机构是指遍布于广大农村、城市街头巷尾的诊所和门诊部,不同于村卫生室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它们99%为个体经营,长期以来,诊所经过登记审批后便进入“自生自灭”、“各自为政”的状态,只有卫生监督员一年两次对其进行例行检查,而这种检查也只是泛泛,例如看看执业登记证是否过期,是否擅自变更经营地址,是否擅自扩大经营项目,从业人员有无执业资格等。这给了“黑诊所”以可趁之机,普通人很难辨别正规审批的诊所与它的区别。“现在好了,由我们提出标准,一步步让诊所走向规范化,让‘黑诊所’与合法诊所形成鲜明对比,极大提高了群众的辨别能力,避免他们‘误入歧途’。”
规范化建设让诊所患者双赢
“统一门头”是规范化小型医疗机构的标志之一。近日,记者走访了市内几家诊所。在位于东岗东路的“天天”、“瑞兴堂”等诊所,记者看到它们浅蓝色的门头上,印有“执业登记号”、“诊疗科目”和市区两级卫生局的监督电话等内容。
有卫生监督员介绍说,这里所指的“统一门头”就是要按照主管部门提出门头上必须公示的内容来制作。“执业登记号”代表该诊所有没有执业资格,是不是正规的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就是该诊所经营的范围,明示出来能避免超范围经营;如果发现诊所有违规行为,患者可拨打监督电话,监督员会进行查访落实,对医疗质量和安全有促进作用。
“天天诊所”的执业范围是内科,吕健强是诊所的经营者,也是唯一的医生。他对兰州搞小诊所的标准化建设很“欢迎”,也颇有见解。吕大夫对记者说:“想想看,患者只要抬头望一眼门头,就知道你的诊所是‘规范化’的,会对你产生信任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定的‘客户群’,反之,要保持‘规范化’的身份,你就会更加注重医疗质量,这真是双赢,互惠互利啊。”
细心的人会发现,在兰州的大小酒店、餐馆厅堂里,悬挂着一块象征着餐饮单位食品卫生安全级别的监督公示牌,上面印着的标识,或是“笑脸”或是毫无表情的“脸”,假如是代表着最差的“哭脸”,那这家餐饮单位离关门就不远了。
兰州对基层医疗机构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就是借鉴了此种做法。从今年9月份开始,首先从小型医疗机构开始试行,同时还将在兰州市卫生局网站的公众安全就医服务平台上公示医疗机构二维码,群众就医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得医疗机构的基本信息,以更好地保障群众的就医安全。
目前,兰州有小型医疗机构2301家,包括乡镇卫生院6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77家、门诊部37家、诊所1095家、医务室(卫生所)109家、村卫生室(所)762家。按照《兰州市小型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监督管理实施方案》,对已注册登记的医疗机构从依法执业、人员持证、机构设置、传染病防治、消毒隔离、医疗废物管理、医疗广告、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化药房(柜)建设、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现场监督检查与评分,依据评分结果确定医疗机构量化分级信誉度,共分A、B、C、D四个等级。得分在90分以上的信誉度为A级,80-89分的信誉度为B级,60-79分为C级,60分以下的信誉度为D级。A级为示范医疗机构,B级为规范医疗机构,C级为整改医疗机构,D级为不合格医疗机构。
去年,卫生行政部门对2321家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了整顿规范,对2000家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进行了法律法规培训,并对1241家小型医疗机构进行规范化建设。截至目前,全市规范化建设了580家,申报创建“示范单位”50家,经县区初审,市级复审,共有23家医疗机构获得了兰州市规范化小型医疗机构示范单位称号。
诊所有“级别”群众满意度高
据介绍,市卫生局对小型医疗机构从“依法执业、人员持证、机构设置、传染病防治、消毒隔离、医疗废物管理、医疗广告、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化药房(柜)建设、群众满意度调查、环境卫生及医务人员仪容仪表”共十一项92条内容进行检查验收,在注重规范执业的同时,加强了医疗机构的内涵建设,树立和推广了一批行业标杆,示范、带动全面提升了小型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与医疗服务水平,保障了医疗安全,形成了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在小型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的考核项目中,大到“依法执业”、“消毒隔离”这样的方向把握,小到“医务人员工作期间不得戴戒指、涂指甲”这样的小节,主管部门可以说是做到了“细枝末节”。
小李是“时代伟业”的住户,他身体强健,没啥大病,头疼脑热也不愿进大医院,小诊所成了他的首选。谈话中,小李说:“我喜欢环境优雅、卫生好的诊所。”他指了指“瑞兴堂”墙壁上的“笑脸”公示牌,接着说:“诊所有了级别,我们患者就更放心了。”
目前,我市对小型医疗机构按A、B、C、D四级进行量化分级管理。形象地说,如果百姓在诊所的监督公示牌上看到的是代表A级的“笑脸”标识,那便可放心就诊,反之,若看到的是代表D级的“哭脸”,那谁还敢进去看病?医疗质量和安全就在“三六九等”中自然增强了。 首席记者刘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