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在城镇化中葆有传统文化
在城镇化中葆有传统文化
中国兰州网6月5日消息 5月的安徽,粉墙黛瓦,山水环绕;初夏的福建,草长莺飞,茶香飘溢。5月21日至28日,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带队,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王全书、驻会副主任常荣军及部分政协委员就“城镇化进程中的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专题,深入安徽省泾县查济古建筑群、黟县宏村古民居、歙县雄村,福建省武夷山下梅村、三明市泰宁县等地进行调研。
近年来,随着全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乡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具有历史记忆的传统文化面临严峻挑战。那么,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现状如何?究竟面临着哪些问题?应如何因地制宜地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调研组旨在调查情况,探寻答案。
保护先行,整体保护
在皖南的古建筑村落里,每走几步,便可看到一个或几个年轻人在画板前专注地描绘着眼前的粉墙黛瓦。据了解,这里已成为时下书画家和艺术爱好者们的写生基地,完整的古村落遗存体现着当代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坚守。安徽省现存不可移动文物25005处,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7个,副省长谢广祥介绍,安徽近年来加大力度致力于文物、古村镇的保护。委员们看到,安徽在古村落保护与传承方面走出了一条发展自身特色的路子。他们同时指出,真实的徽派建筑应是多样性的,这一点在村落重建中应尤为注意。
在城镇化进程中,安徽与福建两省均把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纳入规划先行轨道。安徽省在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把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摆在突出位置,在城乡规划中突出历史文化保护;福建省坚持以规划引领城镇化建设,副省长李红介绍,该省以“文化传承、彰显特色”、“注重人文城市建设”的理念指导城镇化建设,已全面建立从省域到村庄的五级规划体系。卢展工肯定两省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效,指出当地政府在“规划”前需“摸清底数,保护先行”,即先弄明白什么应该保护,什么“在此基础上做规划就会比较结合实际”。
对于文物、古村落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委员们指出,应按照现代城乡一体化的方针将古城、古镇、古村作为整体保护,以此带动城乡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福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下梅村引起委员们的注意。委员们看到,下梅村依然保存着典型清代深宅大院古民居30余幢,砖雕、石雕、木雕是这里民居建筑的特色,其雕刻内容体现着中国人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令委员们惊喜的还有下梅村对于非物质形态文化的保护,原住居民的生活方式及传统工艺也基本上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随处可见的筛选茶叶的身影、久违的打铁的声音……在出售竹制编织物的店铺前,一位中年男子熟练地编织着精美别致的小竹篮。面对如此浓郁的传统习俗实景,著名书画家王成喜有感而发,不禁吟出“选茶伴着打铁声,下梅村里念真经。青青竹篮大文化,世世代代总传承”的诗句。
在以“城镇化进程中的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为主题的座谈会上,卢展工指出,“所谓文化强省,就是在整个现代化强省建设发展中体现文化的力量。比如古村落建筑,传统文化是魂,如果魂被抽掉了,就什么都不存在了。”在城镇化进程中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对传统文化要存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