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不是所有政策都叫“刺激”

27.07.2014  16:18

  在众多的经济学边缘用语中,“刺激”一词正在被滥用。在传统的经济政策讨论语境中,“刺激”往往是指经济出现危机式衰退时,政府出台较大规模的、非常规的财政或货币政策来维持短期的经济增长。但如今,国民经济处于中速增长的常态,政府或各经济部门出台一些常规性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原本是很正常的,但总是有一些人愿意将其解读为“刺激政策”,使市场预期变得混乱。

  近日有媒体消息称,国家开发银行在第二季度获得了中国人民银行1万亿元左右的再贷款,用于支持全国各地区的棚户区改造。对于这样一则消息,某房地产专家提出,这是政府“中刺激”计划的开始,大建铁路、棚户区改造等都在其列。该专家还表示,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同样是一个“救市”措施,因为它涵盖了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等多个领域,投资额巨大。

  似乎在这些人眼里,凡是政府负责推进的一些政策,在这个“经济下滑”的关键时期,都是“刺激”措施。此前市场提出的“微刺激”还不行,如今又发明了一个新名词——“中刺激”,似乎“大刺激”也已经不远了。看到这儿,人们不禁要想,这些措施真的都是政府临时决定来刺激经济的吗?

  事实上,政府早在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就确定了改造各类棚户区470万套的任务,这是自2009年有相关统计数据以来棚改任务最重的一年,1万亿元资金缺口的问题也早有消息透露。这些都是既定安排,而非一时兴起。近日银监会批复同意国家开发银行筹建住宅金融事业部,也并非一些人心里想的是为了救房地产,而是为了支持棚户区改造。

  棚户区改造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中国近些年来支持城镇化、提高城市承载力与活力的一贯措施,虽然说时快时慢,但总体而言处于一个连续性的节奏之中,根本谈不上什么“刺激”或“救市”。非要过度解读,那只能说是别有用心了。(孙春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