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媒体逼视的演变轨迹

15.09.2014  13:03

近期 上海 警方破获21世纪网特大新闻敲诈案的消息炸开了锅,也揭开了证券市场媒体逼视的潜规则,长期活跃在证券市场中的财经公关第一次成为危机的主角,连财经媒体也成了反面角色。21世纪网的这种运作模式是很多财经媒体的惯用盈利模式,这次拿21世纪网和润言、鑫麒麟两家财经公关公司开刀,有杀一儆百的意味。但证券市场的媒体环境演变成八面逼视的境地绝非一日之寒,其中的是非曲直需要明辨。

  三大证券报如何迅速崛起

  证券市场第一报无疑是《上海证券报》,由上交所创办。不久深交所创办了《证券时报》。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和宣传报道都由这两份证券报来承担。1992年3月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创刊《证券市场周刊》。1992年6月新华社创办《中国证券报》。1992年10月 证监会 成立,随后证监会建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指定媒体制度,七报一刊成为指定媒体,但A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基本上由三大证券报瓜分。

  因为规定信息披露指定媒体至少一家,当时基本上是上交所上市公司选择《上海证券报》,深交所上市公司选择《证券时报》,其背后是证券交易所或明或暗的授意。《中国证券报》两头都不搭,很着急。后来《中国证券报》向有关方面反映,认为证券交易所不能授意上市公司选择哪家指定媒体来披露信息,应该让上市公司自主选择。反映奏效,上交所和深交所噤声,《中国证券报》从此开始蚕食信息披露市场份额,三大证券报进入三国演义时代。

  由于证券交易所主办证券报广受诟病,《上海证券报》和《证券时报》在1995年分别与上交所和深交所脱钩,前者划归新华社,后者划归《人民日报》,三大证券报之间的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真正改变竞争格局的是1996年,当时因为违背了最高管理层给股市降温的旨意,两报分别被处暂停指定媒体资格三个月的惩罚。两报只能主动将上市公司送上门来的信息披露业务拱手送给《中国证券报》。

  媒体环境催生财经公关

  三大证券报利益均沾的市场格局基本确立以后,其他财经媒体仍然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此时财经公关公司还是新生事物,财经公关公司的“野蛮生长”是在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开始以后,由于所有已上市公司都必须进行股改,需要开展大量与投资者的沟通工作,上市公司忙不过来,纷纷聘请财经公关公司承担繁琐的公关工作,财经公关成为股改的标配。那个时候,财经公关代言上市公司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即使三大证券报也得与财经公关公司搞好关系,而其他财经媒体则趁着股改逐步渗透进三大证券报的世袭领地。

  证券市场媒体环境的再次重大变化始于2009年IPO重启,新股借着市场化定价改革出现“三高”发行,三大证券报垄断IPO的格局被彻底打破,最大的赢家《证券日报》不知不觉中变成了第四大证券报。与此同时,专业财经媒体,甚至各种与证券关系不大的都市类报纸,以及各大网站,都蜂拥而上扑向拟上市公司,欲分一杯羹。一开始拟上市公司本能地力拒,但面对数量众多的媒体围攻,大多数拟上市公司都难以招架,最后只能花钱摆平。原来拟上市公司最多只要摆平三大证券报就可以了,现在需要摆平多如牛毛的媒体,媒体投放费用少则六、七百万,多则上千万元。这种媒体环境一直延续至今。

  拟上市公司之所以纷纷就范,在于大多数拟上市公司都有原罪,经不起媒体的审视,有相当一部分造假上市的案例是由媒体揭露的,像 胜景山河 ( 002525 , 股吧 )在挂牌上市前一天被媒体揭露,深更半夜被通知取消上市安排。这种前车之鉴让拟上市公司胆战心惊。现在互联网发达,即使是边缘小媒体的一篇文章也会被网络传播后而放大效应。因为新股三高发行,IPO蕴含巨大的经济利益,相比之下,媒体投放费用再多也是小钱,就当是对媒体的一种回馈。很多拟上市公司现在大都接受了市场潜规则。

  现在拟上市公司面临的媒体环境更为严峻,只要预披露一挂网,媒体就会蜂拥而上乱棒伺候,形成了一种媒体逼视的氛围。如果说这都算是新闻欺诈,那真可以抓一大片。现在财经公关介入的时间已大大提前,拟上市公司对财经公关是既爱又恨,如果真要没有财经公关,拟上市公司高管也会睡不着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