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状元背后的酸葡萄心态
去年辽宁高考文科状元刘丁宁入读香港大学一个月后放弃72万元全额奖学金,选择复读,希望追求更纯粹的国学,梦想进入北大中文系。今年,她以666分再次拿到辽宁省高考文科最高分,她这次报考了北京大学中文系。(6月24日人民网)
放弃他人梦寐以求的港大及丰厚的奖学金,且能蝉联文科状元,此等励志的故事却没能收获一片赞誉,反倒有不少声音在讽刺她。直白点的说,状元都是脑残,只会学习,学习都学傻了;貌似深刻的说法则是,好不容易挣脱了传统的教育体制,反倒要再次向教条、僵化的大学投怀送抱,简直是无药可救。
至于吗?按此逻辑,那些原本可以保送上北大、清华的优秀生却往往选择自己应考,岂不都是脑残?你得不到的,别人却勇敢放弃,这点可能确实伤害了某些人的感情,但要以此来抨击状元,甚至将其作为站错队、走错路的典型,恐怕就真的有些脑残了。
正所谓“艺高人胆大”,状元所拥有的常人并不具备,状元拥有的体验和追求的目标更是普通人难以了解的,所以无论基于何种理由作出何种选择,只要遵从于内心,都值得尊重。追求更纯粹的国学也好,无法适应香港的环境也罢,或大或小的原因对他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孩子——有梦想、敢放弃,以行动忠于内心的向往,这难道还不够棒吗?即使北大中文系会让她失望,即使有一天她会后悔,这又有什么呢?看看乔布斯的成就,一切都不难理解。
状元不代表全部能力,但状元也不该被当做应试教育的负面符号供大众消费。有调查显示,多数状元偏爱赚钱的专业,这恰恰说明状元也是普通人,赚钱这种于人于己都有利的好事岂不是需要更多有能力的人去做?有媒体报导,北大毕业生也有卖猪肉的,这说明他没有死要面子活受罪地一辈子抱住状元的头衔不放,而是在文盲都能做的领域里也成就了一番事业,难道不令人钦佩?与其总是因分数在状元面前自卑,进而处处挖苦讽刺他们,不如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一切,做人生路上的赢家。
文/宋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