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忠元:在讲话精神指导下重新审视《丝路花雨》
朱忠元
文艺思想的每一次进步都为文艺作品或现象的阐释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在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我觉得自己对舞剧《丝路花雨》及其意义有了新的理解。
习近平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接时代涌动之气,成为时代的风向标。20世纪80年代初,当中国从“文革”的严冬中苏醒过来之时,当人们从封闭的氛围觉悟之时,同样作为时代感知者、先觉者的甘肃文艺工作者,从古老的敦煌题材中发现了一个中外交流、开放的主题,他们将建立在普遍人性基础上的,打破国家、民族、文化界限的友谊作为表现内容,巧借历史题材表达了人民渴望沟通、交往和共同发展、繁荣的愿望,创作演出了舞剧《丝路花雨》。今天看来,不管是《丝路花雨》图解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还是改革开放涌动的春潮孕育了《丝路花雨》,它都站在了时代的制高点上,代表了时代的风貌,引领了时代的风气。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今天,《丝路花雨》所阐发的“丝路文化精神”,使之又站在了时代的前列。它所阐发的“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的理念,已成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民意基础。《丝路花雨》在新的时代又获得了新的阐释维度,又一次成为时代诉求的表达者和阐释者。
习近平在讲话中,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文化繁荣开始,突出强调了文艺应当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的要求。这一点在《丝路花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它将文化交流的中国故事用舞剧来图解,用从壁画中复活过来的“敦煌舞”来图解,用带有敦煌色彩的音乐来图解,用具有敦煌特色的舞台装饰来图解,就这一点来看,《丝路花雨》是“中国形象”的地道“中国表达”,而这种用“中国表达”所阐发的中国精神、展现的中国风貌,获得了世界的喝彩。20世纪80年代在法国演出时,法国报纸就说《丝路花雨》把我们带回到七世纪唐代的敦煌,使我们发现一个过去陌生的中国。它启示我们,文艺要用民族的文化形式、表达手段、表现手法来讲述民族故事,抒发民族情感,凝聚民族精神,以最为贴近民族感情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拨动民族心弦,只有这样,文艺作品才能获得人们普遍的认同,才能获得普遍的感动,才能获得震撼人心的力量,才能成为凝聚中国力量的文化内核。
习近平还说:“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丝路花雨》的成功正好体现了这种关于“精品”的要求。除了如前所述的思想精深外,该剧艺术的精湛不仅表现在主题的超越性上,表现在构思的精巧上,还表现在舞蹈的精美上,更表现在背景的文化含量与精美上。再次就是制作精良,《丝路花雨》诞生以来,经过众多艺术家的打造、制作,才成为今天精良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成为精深思想内容与精湛艺术、精良制作相统一的精品。当然,习近平所论“精品”的“三精”是有层次的,体现了从内容到形式再到技术的要求,是从作品内在精神到外在品质的要求,抓住了文艺的根本,这对那些热衷于大制作的“烧钱”文艺是一种警醒。
就以上对于《丝路花雨》的分析而言,讲话精到而透彻地洞穿了优秀文艺作品的普遍规律,为阐释文艺作品和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和方法。
(作者为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