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己救人 英名永存 ——记第四届甘肃省道德模范乔永刚
原标题:舍己救人 英名永存 ——记第四届甘肃省道德模范乔永刚
乔永刚,一位甘肃和政籍农村青年,在新疆库尔勒市打工时,为抢救一名落水妇女而英勇牺牲,年仅21岁。
乔永刚,一个舍己救人英雄的名字,传遍天山南北,传遍陇原大地。
他全然不顾自己不识水性,纵身跃入水中救人
1992年,乔永刚出生在和政县三合镇虎家村乔家山社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只有10来户人家,但乡亲们勤劳善良,友爱互助,老幼相敬,淳朴民风弥漫乡土。
在艰苦的生活中,乔永刚练就了不怕吃苦、勇敢坚毅的品格。在成长的岁月里,乔永刚传承了热爱生活、助人为乐的美德。
“乔永刚小学放学后,经常帮我家放羊。”年过花甲的康学技老人说起往事,连连称赞乔永刚从小就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由于家境贫寒,自幼好学的乔永刚读到高二,就辍学外出打工赚钱,先是在上海做零工,随后在新疆库尔勒做建筑工。
“无论走到哪里,每个月的工资只要领到手,他都会先寄钱给在家乡读书的妹妹,其余的存起来贴补家用。”乔永刚的父亲乔文虎说。
2013年是乔永刚在库尔勒市打工的第二个年头。和前一年一样,随父亲、叔伯一道,在新疆巴音建设集团库尔勒分公司107项目部从事建筑施工。
“救命!救命!”2013年7月21日11时40分许,乔永刚正在库尔勒库塔干渠边工地上修理翻斗车,突然听到呼救声,便循声向事发地点飞奔而去。
乔永刚赶到库塔干渠唐明房产附近水域时,看到一个妇女在湍急的渠水中挣扎。危急关头,他全然不顾自己不识水性,纵身跃入水中救人。
水下急流汹涌,乔永刚身体失去平衡,但还是凭着一股猛劲,死死抓住不断下沉的落水妇女,使出全身的力气把她往上托。
这过程虽短暂,但乔永刚却累得几乎精疲力竭。眨眼间,两人就被湍急的渠水向下游冲去了200多米远。
就在即将沉入水底时,乔永刚拼尽最后一点力气,借着水势将落水妇女推向岸边,而自己却被卷进漩涡,再也没能上来。
乔永刚的父亲、叔伯、工友,消防队员及附近群众闻讯赶到现场,他们有的划着橡皮艇,有的跳入水中,搜救寻找乔永刚。
一名叫西尔衣力·阿不都的维吾尔族小伙子,自发参与搜救行动,从乔永刚失踪处潜入水中,一直搜寻到索克巴格桥下水域。
44个小时后,搜救人员在杜鹃河祥云火炬附近水域找到了乔永刚的遗体,前额上是一道10厘米长的创口,双臂满是刮痕……
他的人生虽然短暂,但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你还好吗?是不是累了?”乔永刚牺牲后,工友们捡到乔永刚的手机,手机里保留着这条未读短信,发短信的是乔永刚的未婚妻小雪。
这次出门前,乔永刚和小雪订了婚,约定年底回来结婚。半年来,一个在新疆,一个在和政,一对有情人通过手机短信传递思念之情。
2013年7月21日零时43分,乔永刚给小雪发完最后一条短信进入梦乡。上午10时36分,小雪发给乔永刚的这条短信一直未收到回复,随后打去数十个电话也无法联系到他。
此时,小雪并不知道,那个被她称作“笨笨”的人,那个让她牵挂的人,已经永远地离开了。
家里的那片麦田是乔永刚耕种的。当他的母亲收完麦子,准备乔永刚结婚用的新被褥时,却接到不幸的消息。来到库尔勒市,看到儿子躺在冰冷的玻璃棺时,这位母亲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悲痛,号啕大哭。白发人送黑发人,怎不令人肝肠寸断?
获救妇女李秀华,今年36岁,与丈夫携两个孩子,自四川巴中来库尔勒市务工,经抢救脱离危险。“乔永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们全家永远铭记他的恩情。”握着乔永刚母亲的手,李秀华泣不成声。
2013年7月26日,乔永刚遗体告别仪式在库尔勒市殡仪馆怀仁厅举行。库尔勒市副市长艾尔肯·哈米尔丁致悼词,称赞乔永刚“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以奋不顾身的英雄壮举谱写了一曲人间正气歌,传递了道德建设的正能量”。
数百名梨城市民、乔永刚的工友,纷纷赶来参加乔永刚的遗体告别仪式。“本不会游泳的他,出于救人的本能挺身而出,舍生忘死。感谢您养育了一个好儿子!”市民代表黄雪梅老人向乔永刚父亲鞠躬致敬。
2013年9月3日,库尔勒市授予乔永刚及协助乔永刚救人的胡述员、邹文军、杨浩闻、西尔衣力·阿不都等5人“见义勇为先进群体”称号,给予乔永刚家属3万元奖励金。
2013年10月2日,乔永刚的骨灰撒在了他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库塔干渠附近,当地干部群众、中小学生前来为他送行,祝好人一路走好。
“乔永刚是和政人民的好儿子,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个好青年而悲痛惋惜,也为拥有这样一个好男儿而自豪骄傲!”和政县委、县政府向乔永刚家里送去慰问金,并在全县开展学习乔永刚先进事迹活动。
临夏州组织乔永刚先进事迹宣讲团,举行巡回报告会,倡导干部群众和中小学生学习乔永刚大无畏的精神,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优秀品格,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优良品德,在社会做一名好公民、在家庭做一名好成员、在单位做一名好职工、在学校做一名好学生,为建设幸福美好新临夏凝聚强大合力。
乔永刚走了,他的人生虽然短暂,但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记者 邹海林)